编者按:推进产业有序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湖南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延伸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建“4×4”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的推动下,各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稳健而有力。
4月24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湖南引力场——产业转移中的湖南“链”接术》系列报道,讲述湖南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企业跃迁升级的故事。本期,关注以石化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如何“原地裂变”。
衡阳松木经开区盐卤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玉先 王敏 通讯员 马伟华 衡阳报道
“我们是长江以南最大、湖南唯一的岩盐、芒硝资源基地。”赴衡阳松木经开区采访,这是记者听到最多的介绍。
坐拥最大、唯一的核心优势外,衡阳盐卤资源还有着贮量大、品位高、埋藏浅和易开采的加持。
“老天赏饭吃”的基础上,如何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
“依托建滔实业、湘衡盐化、爱洁股份等龙头企业,我们以商招商延伸产业链条,精准施策提升产业集聚。”松木经开区产业发展与经济合作局局长廖科任的总结,朴实中肯,也是衡阳盐卤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不断做大做强的生动注脚。
令人振奋的是,2024年,衡阳盐卤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获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实现衡阳从“0到1”的突破。
环氧氯丙烷项目可以消耗建滔实业在生产烧碱时副产的氯气,是香港建滔集团全流程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以商招商: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集聚
“投资衡阳,就是冲着建滔而来的。”作为产业链招商引资项目,衡阳锦亿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理想直言不讳。
杨理想口中的建滔,是香港建滔集团于2003年在衡阳投资建立的子公司——建滔(衡阳)实业。
扎根衡阳二十多年来,建滔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良好营商环境,产品覆盖离子膜烧碱、高纯盐酸、双氧水、环氧氯丙烷等多个领域,已成为长江以南最大的氯碱化工企业,也是衡阳盐卤化工产业链链主企业。
建滔通过氯碱产品延伸带动建衡实业、恒光化工、盛亚化工等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从氯气生产到聚氯化铝、氯化石蜡等产品的完整产业链。
比如,建滔烧碱装置副产品氯气被盛亚化工用于生产氯化石蜡,而盛亚化工的盐酸又成为建衡实业的原料,实现循环经济。
“我们的年产30万吨甲烷氯化物项目,不仅能解决建滔烧碱装置副产品氯气的平衡问题,减少环境风险,还将为衡阳发展下游氟化工产业提供重要的原料支撑,进一步打通产业链延链堵点。”杨理想补充。
事实上,依托链主企业的优势,招引新项目或原地倍增的案例,在松木经开区比比皆是。
2024年8月,在年产4万吨工业润滑油项目尚未建成投产的情况下,湖南澳克科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就决定追加投资3亿元,进一步扩大产能。
信心和底气从何而来?
“上游,可对志良环保等链主企业进行产品的二次加工再生产;下游,可对建滔等链主企业,以及衡钢、湘钢、涟钢等制造企业进行原材料的稳定供给。”企业负责人坦言,正是基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紧密衔接,才坚定了在衡阳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盐卤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发展证明,产业链的龙头不一定来自东部地区,也可以是在中西部地区。
同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产业转移正逐步从单个产业或企业转移向链条式、集群式转移转变。
福邦新材的技术研发人员正在进行后处理实验。
链式布局:构建垂直产业生态体系
随着阀门的开启,汩汩的双氧水、液碱经由园区资源循环利用管道从建滔流入湖南鑫科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
“不仅生产原料有了保障,还节省了物流成本。”鑫科思负责人介绍,建滔主要生产氯碱化工产品,企业利用价值不高的副产品双氧水、液碱,却是鑫科思不可或缺的“宝贝”。
行走于园区,记者注意到,厂房之间,间或有许多管道攀墙而行。
“一个企业的工业废气、废渣、废水,却是另一个产业的工业原料,这些‘原材料’直接通过管道就输送过去了。”园区相关负责人解释,就地“消化”废渣废料,不仅解决了排污问题,还产生了经济效益。
原材料“隔墙供应”的模式,在松木经开区司空见惯。
“隔墙供应”的背后,得益于园区构建的“盐卤开采——基础化工——高端新材料”垂直产业生态体系,不仅物尽其用,还让运输成本降为零。
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原料、产品可相互利用、优势互补,以此降低成本,是推动产业集聚的现实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松木经开区的垂直产业生态体系,不仅体现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园区与周边地区也有联动。
瑞达电源,利用常宁水口山的铅生产铅酸蓄电池;建滔,依托水口山的金铜资源生产铜箔,打造覆铜面板、线路板产业链,形成一个更高层级的循环经济闭环……
“上游,以岩盐、萤石、硫铁矿等三大基础材料为核心,为后续的化工生产提供原材料支持;中游,涵盖盐化工、溴化工、氟化工、硫化工等4条精细化工产品线,生产出多种精细化工产品;下游,积极拓展新能源材料、高分子材料等6大新型材料领域。”园区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随着多个重大项目的落地,衡阳盐卤化工产业链已形成了“龙头引领+链式布局+集群发展”的产业格局。
建衡实业聚铝喷雾车间。
向“新”而行:创新驱动下的“原地裂变”
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这一名字拗口的化合物,属于国家工业“六基”中的关键基础材料。
与传统六氟磷酸锂相比,其更大的阴离子半径能高效解离锂离子,显著提升电解液电导率。
“低温下放电性能提升20%,高温容量保持率超行业均值15%,循环寿命延长30%……”湖南福邦新材料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负责人用数据勾勒出LiFSI的竞争优势。
“拳头产品”的诞生,正是企业创新能力的具象化体现。
“专利布局是盾牌,产学研合作是引擎。”聊及福邦新材的成长之路,该负责人信心满满:通过“专利+商标+版权”三位一体保护体系筑牢技术壁垒;与湘潭大学等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LiFSI向高性能化迭代。
在园区,福邦新材并非个案。他们的背后,是衡阳盐卤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创新为引擎,从传统工业向千亿级赛道跃迁的生动实践。
2025年,园区计划新增3个国家级科创平台,建立“四张清单”(科技成果、行业需求、企业需求、融资需求),构建“企业出题、高校解答、市场阅卷”的协同创新体系。
衡阳市盐卤化工产业链推进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马伟华表示:“下一步将强化上游资源集约开发,中游工艺绿色化改造,下游布局固态电池材料等前沿领域,打造全链条创新生态。”
当传统产业握住创新的钥匙,“盐卤老城”衡阳正焕发新活力。其以“关键材料突破——创新平台赋能——全链协同升级”的路径,或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衡阳方案”。
衡阳锦亿科技年产30万吨甲烷氯化物项目。
记者手记:“老产业”可育“新动能”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座,是湖南经济运行的“基本盘”,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牵动全局。
如何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实现传统产业的“蝶变升级”?如何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提升传统产业的“含新量”“含绿量”?
衡阳盐卤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或许提供了答案。
依托丰富盐卤资源的衡阳松木经开区,经多年积淀,虽在产业链完善、产业生态培育、产业集群打造等方面颇有成效,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盐卤化工产业不断追“新”逐“质”,规模化、大型化、长链化凸显,压力可想而知。
园区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向“新”而行、向“高”而攀,积极引导企业专注细分赛道,攻克关键工艺,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把固体废弃物彻底“吃干榨净”再生利用,循环经济方兴未艾;突破行业空白,不断拓展新能源材料等新兴产业研发创新,企业动能澎湃。
确实,“老树”可发“新芽”,“老产业”可育“新动能”。
以此为参照,以现代石化、绿色矿业、食品加工、轻工纺织为代表的湖南传统产业正全力向“新”求“质”。
近年来,盐津铺子、梦洁家纺等老牌湘企,依托高科技人才,加快智能制造转型,攻克关键工艺、提升数字化水平,企业“走出去”步伐稳健而有力。
同样,对于有色、化工等一些污染较重、能耗较高的传统产业而言,如果绿色转型的理念先进、技术领先,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定然能持续增强。
岳阳、衡阳等地的化工产业,曾有“化工围江”之困、转型升级之难,如今在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引领下,同样打开了绿色发展的新天地。
以科技创新锻造核心竞争力,以人才与生态构建可持续发展底座,传统产业的“焕新”启示我们,传统产业不是“旧包袱”,也可以成为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
来源:红网
作者:刘玉先 王敏 马伟华
编辑:陈星晓
本文为工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