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晗 刘诗琪
工程机械产业是湖南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2024年9月,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将促进工程机械再制造体系改革列入第一批重点推进的改革事项。去年底,我省出台《促进工程机械再制造体系改革方案》,明确了5个方面16项具体任务,为产业转型探索新的路径。
制造业大省为何押注“再制造”?我省开展了哪些探索?如何发挥党建引领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近日,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卫安,请他解读党建引领下的湖南工程机械再制造体系改革。
巩固工程机械产业优势的关键一招
工程机械再制造,即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设备和材料,对工程机械产品旧件进行专业化修复或升级改造,使再制造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或超过原型新品。
“再制造并不等于传统意义上的翻新,而是让废旧产品‘返老还童’。”王卫安认为,工程机械再制造是循环经济“再利用”的高级形式。比如,从事轨道交通零部件研发设计的株洲九方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使用车轴喷钼技术对拉伤、磨损的车轴开展再制造,可以有效修复车轴表面损伤,延长车轴使用寿命,该修复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和谐系列电力机车中。
“发展再制造,是湖南巩固工程机械产业优势、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关键一招。”王卫安介绍,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将促进工程机械再制造体系改革列入第一批重点推进的改革事项,既是紧跟中央部署、紧贴市场趋势之举,也是发挥湖南优势的现实需要。
一方面,湖南工程机械产业行业资产、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连续15年居全国第一,产品销往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前50强工程机械企业,湖南有5家。另一方面,近年来,受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投资放缓等因素影响,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已由增量市场变为存量市场。通过再制造,可以实现再制造设备的成本只有新产品的50%,还可节约能源60%,节省材料70%,减少污染物排放80%以上。借助产业优势,湖南有希望在再制造领域打造工程机械产业增长的“第二曲线”。
存量市场催生千亿级再制造新蓝海
“我国工程机械设备保有量超过900万台,存量市场催生千亿级再制造新蓝海,加上再制造出口海外的成功实践,都表明再制造在国内外有着不小的市场。”王卫安认为,当前再制造赛道上还没有出现绝对优势者,所以现有“玩家”和新入局者都有机会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他介绍,湖南希望以工程机械领域的再制造为突破口,进而向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农机装备、汽车等领域不断拓展。此外还有一个目标,就是实现原厂品牌、再制造厂品牌与区域品牌的相互加持。
那么,对于省内众多的主机厂、核心零部件企业和有志于进入再制造领域的企业而言,该如何发力?
“热切期盼广大企业借助改革的东风,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转型升级等方面不断寻求新突破。”王卫安表示,希望主机厂将再制造纳入企业战略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积极构建闭环运行的回收再制造体系。希望核心零部件企业提升关键零部件,特别是附加值高、易损件再制造技术能力。希望有志于进入再制造领域的企业找准细分领域或专业环节,如旧件精拆、专业修复、检测认证服务,注重技术积累和工艺创新,积极寻求与主机厂或平台合作。
高质量机关党建赋能工程机械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党守初心、担使命的重要体现。”王卫安介绍,在推进工程机械再制造体系改革过程中,省工信厅党组始终坚持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深度融合。
一是把准改革“方向盘”。省工信厅将改革工作纳入厅党组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制定的“源头”、规划编制的“蓝图”、重大决策的“关口”,充分发挥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领导作用,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轨道前进。
二是筑牢攻坚“桥头堡”。引导党员干部在政策研究的“深水区”、标准制定的“攻坚点”、企业服务的“第一线”、平台建设的“关键处”,主动挑起重担、敢啃“硬骨头”。例如,组织党员骨干深入企业、工程机械再制造及维修出口基地开展“沉浸式”调研,与相关部门和企业一道共同“号脉”发展痛点、“开方”破解改革堵点。
三是激活融合“动力源”。推广党建协作机制示范性主题党日活动,推进“三个高地”标志性工程党建协作,深入开展“走找想促”“送解优”“一起益企”等行动,厅党组成员带头“俯下身子”、党员干部主动“迈开步子”,既当好政策红利的“宣传员”,又做好企业需求精准对接的“联络员”,更成为解决企业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难题的“服务员”,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企业发展的显著成效和持久胜势,让党建和业务在同频共振中迸发强劲活力。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黄晗 刘诗琪
编辑:陈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