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高楼刺破云端处,街巷烟火温暖如初;万亿产业轰鸣时,创新种子逐步萌发。红网联合湖南湘江新区宣传工作部共同推出《湘江相对论》系列报道,以数组“相对论”,在看似对立的命题间,捕捉湘江新区十年来高质量发展的张力与治理的智慧。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娟娟 长沙报道
走进中联智慧产业城,挖掘机制造下料、焊接、机加、涂装、装配、调试6大全流程生产工序,“科技范”满满。在这个全球唯一实现全流程挖掘机智能制造的生产基地,平均每6分钟可以下线一台挖掘机。
10公里外,从“柳枝行动”启航“创业梦”的视比特机器人团队,8年如一日,埋头研发AI+3D视觉、工业智能软件及智慧工厂解决方案。
在湖南湘江新区产业“热带雨林”中,既有参天大树、大象起舞,也有灌木丛林、蚂蚁雄兵。
这两个看似毫无交集的场景,正悄然构成中国产业链生态的完整拼图——产业龙头提需求,中小企业“揭榜”,于是有了视比特自研的智能下料分拣产线运用至中联重科智能制造的生动场景。而不计其数的中小企业,也有效连接产业链“断点”,壮大产业集群。
前者是产值近千亿的“大象”,后者是术业有专攻的“蚂蚁”。在产业“热带雨林”中,既有参天大树、大象起舞,也有灌木丛林、蚂蚁雄兵,只有开放的“土壤”,才能不断诞生“新物种”。当"大象"与"蚂蚁"共舞,湘江新区产业链共生共赢的发展密码被揭开。
“大象”何以“领舞”
龙头企业,因产值产量之大,创新能力之大、产业链整合能量之大,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引领者”。
他们,敢于攻“尖”,刷新行业制高点。
湘计海盾、麒麟信安助力神舟飞船逐梦九天,创造“中国高度”;矿冶研究院全球首台套6000米级深海重载采矿车载平台探秘深蓝,刷新“中国深度”;中联重科全球最大吨位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出口海外,锻造“中国强度”;“天河”超级计算机的小数据图计算能效全球第一,跑出“中国速度”……
2024年,新区取得“首”字号、“最”字号重大成果11项,而这些“首创”多为龙头企业创造而来。他们有着强大的技术攻关实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为打造产业攀高夯实了根基。
他们,推动产业集聚、跃升能级。
龙头企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为打造产业攀高夯实了根基。图为中联重科。
龙头企业对一个片区来说,等于置入了一个超级产业引擎,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放眼新区,如今已形成了以中联重科、星邦智能等为龙头的工程机械集群,以湘江鲲鹏、拓维信息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巴斯夫杉杉、岱勒新材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三诺生物、圣湘生物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
我们看到,新区工程机械、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不断跃升能级;智能制造装备和工程机械产业规模更是稳居全国榜首;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跻身“国家队”行列,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投资潜力位居全国前三名。
巴斯夫杉杉致力于成为全球正极材料行业领导者。
毋庸置疑,没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龙头企业的引领,就没有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的今天。多年来,在长沙,工程机械主机企业的竞争逐渐形成了本地“专属”配套供应链。围绕主机企业,新区乃至长沙聚集了一大批设计、研发、制造、检测以及后市场服务等中小型配套与服务企业,本地配套和协作水平稳步提升,工程机械集群效应随之同频共振。
“蚂蚁”也有智慧
在“蚂蚁军团”中,民营企业占大多数。其中,中小型民营企业更是民营经济的根基,他们不仅是产业链的重要“组件”,更是引领新一轮发展的“潜力股”。
蚂蚁军团,填充产业链的“血肉”。
在湖南艾科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一批批生物酶原材料经过成千上万次调试后,封装下线,被送往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链上企业,进一步开展检测试剂等产品研发。这家国内领先的分子生物学试剂及生物酶原料供应商,为长沙多家产业链中上游企业提供服务。
而在工程机械领域,则有近1000家中小企业为中联重科提供配套服务。“深耕一个产业,不可能单靠主机厂一家的力量。”中联重科智能高机总经理任会礼说,“我们选择与供应链企业‘共生’,引导供应商向‘专精’方向发力,实现产业链组团协同‘出海’,从产品出口迈向产业出海,从国际化迈向全球化本土化。”
蚂蚁军团,从“追随者”向“弄潮儿”的身份转变。
中小企业,不仅是产业链的“配角”,更是技术革命的变量。2024年,新区新增了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截至目前,累计总量已达142家,这一数字在全市、全省均位居前列。
从湘江新区孵化成长起来的比邻星科技已推出7个系列近30款机器人产品。
从新区起步的企业,比如从“柳枝行动”“红枫计划”走出来的视比特机器人、比邻星科技等,他们在创业初期紧密依托新区的产业环境,尤其是产业链的完善,通过不断触角延伸,成功吸引了人才、资金和技术等关键要素,强化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成为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或专精特新“小巨人”。而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他们能开始反哺区域经济,吸引了更多的人才、资本和产业资源聚集。
大与小的辩证法:共生共赢产业生态如何练就?
大象与蚂蚁共舞,让“大”“小”互补,是推动两者赋能共生的必然选择。
现代产业竞争的本质,早已从单个企业的较量,升维至整个生态系统的进化能力。
在新区,工程机械等三大千亿产业集群产业体系日趋完备。要大力发展完善“2+4+N”产业体系,新区不断强化10条重点产业链建设,笃行“大手拉小手”的发展路径。
湘江新区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链总产值剑指千亿。
推动龙头企业、主机企业发挥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的“链式效应”,激活一条产业链;推动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数百家中小企业依靠自身要素、技术等优势,成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支撑。两者融通发展,新区迈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高地的步伐将更加铿锵有力。
大象与蚂蚁共舞,让“大”有可为,小有“作为”,是实现两者共赢的正和博弈。
坚持招大引强,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象群”不断壮大。2024年,新区营收规模超50亿元企业达16家、超100亿元企业8家;上市企业中,市值增长100亿元企业6家,增长50亿元企业26家,上市企业总量居全国新区第二。
希迪智驾上榜“中国独角兽企业”,与新区构建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密不可分。
希迪智驾、福米科技等5家企业上榜“中国独角兽企业”,可以一窥新区构建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的作用。该体系将企业划分为种子期、苗木期、成长期、壮大期和成熟期五个阶段,通过精准识别和筛选,重点支持和培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在新区精心呵护下,“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领军型企业—独角兽企业”的梯度培育链条日益完善,推动众多高科技企业蓬勃发展。
对一座城市而言,好的企业结构应该是从“幼苗”到“大树”梯次完善,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雁阵。新区不因“抓大”而“放小”,让“小幼苗”有成为“潜力股”乃至“参天大树”的机会。
与此同时,让大象与蚂蚁共舞,需要坚持“长期主义”,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新区奋力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无疑要为研发创新打造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形成极具活力的创新生态产业链条。
新区不断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全方位合作。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产业发展、市场环境,还是高校资源、科研能力等,新区具备了打造完整创新生态的基础要素和条件。要进一步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全方位合作,应学习上海、深圳、合肥等先进城市的经验,尽快推动形成符合新区特色的成熟创新生态,为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谋划更高能级、更有活力的未来。
产业生态的繁荣永远依赖多样性共生。龙头企业搭建舞台,中小企业填充血肉,政府编织连接纽带,创新要素自由流动,这或许就是中国产业链的深层密码。
当“大象”不再追求“赢者通吃”,当“蚂蚁”学会“借势攀援”,这种充满东方智慧的共生共赢哲学,让新区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书写新的可能。
来源:红网
作者:王娟娟
编辑:吴戍疆
本文为工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