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爱国(右一)在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实验室和同事探讨焊接技术。 (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卓芳
11月18日早晨8时,湘潭钢铁有限公司(简称“湘钢”)艾爱国焊接实验室的灯光亮起。75岁的艾爱国打开电脑,屏幕上AI大模型软件“豆包”正在运行,几段关于焊接工艺的文字已初具雏形。
这位在焊花飞溅中度过57年职业生涯的焊接大师,是“七一勋章”获得者,也是享誉全国的“大国工匠”,如今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与数字化浪潮共舞。
当“手感”融入“算法”
“有人说我这么大年纪还学什么AI,时代变化这么快,你不用AI怎么适应新工作?”艾爱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坚持终身学习,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这不是一句空话。近年来,他和湘潭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参与焊接机器人焊接工艺研发项目。焊接电流、电压、摆幅、脉冲频率、行程速度……几十年职业生涯让艾爱国对每一道工序的各类参数烂熟于心,这些参数正在化为数字代码,成为机器人学习最珍贵的养料。“我把焊接工艺融入机器人的程序里,以前一直困惑的问题,现在几天就解决了。”艾爱国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这种自我革新源于他对行业的洞察。焊接行业正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缺口,第三方数据显示,到2025年,国内焊工缺口预计达500万人。而AI与机器人技术,正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
通过引入AI技术,焊接这一传统上严重依赖“老师傅”的手感与经验的工种,其生产过程发生了肉眼可见、颠覆性的革命。
过去,面对一个结构复杂的大型工件,焊工们需要在现场耗费大量时间进行“示教编程”, 他们必须手动操纵机器臂,一个点一个点地记录位置,反复调试轨迹,整个过程如同“盲人摸象”,不仅耗时长达数天,而且精度难以保证,任何一个参数的微小失误,都可能导致焊接缺陷或工件变形。
而现在,工程师们不再需要亲临嘈杂、高温的生产一线。他们可以在洁净、安静的办公室里,通过基于工件的三维数字模型,在电脑上进行离线编程。AI算法能够自动识别焊缝路径、智能规划出最优的焊接顺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结构变形。
“焊缝又美观,变形又小。”艾爱国给记者展示智能焊接的成品。焊接出的焊缝不仅均匀、饱满、美观如“鱼鳞纹”,更重要的是,由于热输入被精确控制,工件的整体变形被降至极小,产品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当工匠智慧在云端永存
面对“AI会让人失业”的担忧,艾爱国有独到见解:“AI非但不会让我们的经验贬值,反而能使其价值倍增,直至永恒。”
在超过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他目睹了太多顶尖的焊接技艺。那种精妙的手感、对电弧声音的精准判断、对金属特性的深刻理解,都高度依赖焊工个人的天赋与长期积累,它们如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随着老师傅的退休而悄然消失。一位大师的离去,往往意味着一座小型“技术图书馆”的永久关闭。
而AI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他将那些原本只存在于他头脑和肌肉记忆中的宝贵经验,逐一分解、量化,转译为AI能够识别和执行的精确参数。这个过程,如同一位老中医将自己的毕生诊脉心得,编纂成一部逻辑严密、可复现的“数字药典”。一旦这些经验被转化为“数字基因”,其价值便发生了质的飞跃。“机器人就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操作者可以不那么熟练,不用经过漫长的训练。”艾爱国说。
这意味着,一个掌握了艾爱国工艺参数的机器人,可以由一位仅经过基本培训的操作工来驾驭,能稳定输出接近“艾爱国水准”的焊接作品。这打破了传统“师带徒”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让大国工匠的智慧得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花结果。
“提高工作效率后,分流出来的工人会去干别的。人的世界里还有很多社会需要的工作,只是我们提高了生产力而已。”他估算,目前焊接行业AI替代率在40%至70%之间,但有些领域机器人永远无法完全替代人工,比如五六十米、七八十米的高空作业。
在他看来,智能化时代对工人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理论学习要求越来越高。你要通过理论把工艺融入机器人控制系统里,才能驾驭机器人。”他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就像写文章一样,你对这些技术术语不清楚,文章就写得不生动。我用AI写作,通过豆包融入我的技术术语,就能写出既生动又准确的专业文章。
在这场人与机器的“双向奔赴”中,艾爱国证明,最前沿的科技,最终是为了让人类最宝贵的经验与智慧,得以延续、放大与不朽。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陈珏 实习生田夏爱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