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长沙,人们印象中似乎总是和美食、娱乐、网红城市这些标签联系起来。殊不知,长沙骨子里是一座非常“硬”气的城市——世界工程机械之都、5大企业稳坐全球行业50强、全球第三大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地,以及C919商飞项目、北斗系统……一件件大国重器,从这里走向世界,上天、入地、赶海,都能看到“长沙制造”的身影,作为既不临海也不沿边的内陆城市,长沙却在装备制造业闯出了一条新路子,瞄准世界舞台,撬动着先进制造业的新版图。
今年5月在长沙举行的第三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吸引了30家全球工程机械50强主机品牌参展,成为长沙工程机械产业的国际化舞台。受访单位供图
创新,抢占全球行业话语权
7月的长沙,骄阳似火。沿岳麓大道西行,有一座占地近万亩、气势恢宏的园区,它就是位于湖南湘江新区的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记者获知,这里布局了8个全球领先的灯塔工厂,汇聚300条智能产线,600多项产线专利技术。中联重科工作人员介绍,完全建成之后,可实现平均每6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每7.5分钟生产一台高空作业机械,每18分钟制造一辆汽车起重机,每30分钟打造一台臂架泵车。中联中科作为全球工程机械领军企业的地位与实力,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全新一代ZAT24000H全地面起重机是中联重科的代表作之一,吨位全球最大,臂架伸展长度达175米,抬眼望去,高耸的臂架直抵天际。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台设备是针对国内火爆的风电市场对吊装设备大型化、高效化的需求,能满足100米至160米高度风机吊装,抗风抗侧弯能力更优、安全性能更强。
无论是三一重工、中联重科,还是山河智能、铁建重工、星邦智能,作为进入全球行业50强的代表企业,创新永远在路上。他们不断攻克世界性的科研难题,一大批关键技术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正是这些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长沙工程机械领域打造了一系列世界性的领先产品。
日前,记者来到铁建重工,看到高达五层楼的盾构机在第一产业园下线,巨大的身姿,让人遐想其在地下工程中化身为“地下蛟龙”时的英姿。
“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铁建重工自主创新有两条铁律:只生产填补国内和世界空白的产品;只生产市场占有率和科技水平处于国内行业前两名的产品。”铁建重工掌门人刘飞香表示。
近年来,长沙不断拓展实力,进行技术创新,打造大国重器,夯实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作为“工程机械湘军”主战场,工程机械领域“五朵金花”成为佳话。中联(极光)绿、三一红、山河绿、铁建黄、星邦蓝火遍业界。全球臂架最长的泵车,吨位最大的起重机,立桅最高的液压履带桩架,最大竖井掘进机、最高高空作业平台……这些“世界之最”全出自长沙;SWDM1280全球最大钻、全球最大吨位内爬式动臂塔机、全球首台万吨米级上回转塔机、破全球纪录的盾构机、中国首台3200吨级履带式起重机……这些“大国重器”凸显长沙高端制造实力。
出圈,智能制造大潮涌起
7月初,赛迪发布2023年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榜单,在全国230个国家级经开区和168个国家级高新区中,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宁乡经开区榜上有名,分别位列榜单第17位、第30位、第65位。
国外客户在体验中联重科5G远程操作挖掘机 受访单位供图
早在今年5月,2023中关村论坛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平行论坛发布了“智能制造发展指数(区域)暨2022年度智能制造城市二十强”名单,长沙入围。
智能航车在厂房地面上飞转,机械手臂以秒级分拣零部件,工业机器人包揽一切脏重累活,发生异常随时打开手机里的飞书追踪……这是近日记者在三一重工长沙 18 号工厂内看到的场景,被喻为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超级工厂。10 多万平方米的巨型空间内,自动下料、精准焊接、无人运输、柔性生产全部智能化,传统制造的业态被改写。
“遍布工厂的1540个传感器和200台全联网机器人每天产生超过30TB的大数据,让工厂的生产情况具象化。”电脑工程师介绍说。后台根据这些数据对各个生产环节实施智能化管理,实现了“一张钢板进,一台泵车出”。
据工作人员介绍,三一重工长沙园区的18号工厂可生产的机型多达263种。目前,46座数字化转型工厂正借助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沿技术,将智能制造拓展到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助力三一成为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标杆。
从长沙城区一路向西,沿笔直的金洲大道进入宁乡高新区,流金淌银的园区,拔地而起的厂房正在封顶,生产线正在加紧安装,设备正在加紧调试。记者来到全球工程机械新晋50强企业星邦智能数字化工厂,发现一线员工大幅减少。现场技术人员介绍,星邦通过场景建设,一线员工从255人降低至156人,由原来40分钟一台车提升到15分钟一台车,物料配送及时率提高了50%。
以“产品高度”引领全球高空作业平台行业发展,是星邦的唯一追求。作为全球最高空平台作业的生产商,打破了此类产品以往完全依赖进口的格局。在冬奥会上“点火炬”,在酒泉基地“修火箭”成为星邦的高光时刻,星邦智能也入选全球高空作业平台制造商10强。
近年,长沙制造业在数字化、智能化、电动化的行业大转型中,率先变道,创新引领。据长沙市工信局相关人员介绍,长沙近年来先后遴选了九批次共1462家市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开展了7000余个智能制造应用场景建设;拥有全球“灯塔工厂”2家,拥有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和专项项目27个,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第一。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7个、优秀场景14个,数量居全国前列,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聚力,成链成群全面发力
用一句话来概括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链,这八个字最恰当:串珠成链,集链成群。
百亿企业19家,千亿制造业产业集群6个,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2个……在今年第一季度先进制造业发展推进大会上,这一组数字刷新长沙新家底。
5月31日,30GWh钠离子及锂离子电池与系统生产基地项目落户浏阳经开区,总投资102亿元,这是湖南今年首个投资过百亿元的产业项目。此前,浏阳经开区是一个以生物医药产业起家的园区,后因蓝思科技的壮大和惠科光电百亿级企业的加持,“引进一家带动一串”,使得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园区支柱产业。
三一重工长沙18号“灯塔工厂” 受访单位供图
6月12日,湖南省工信厅公布了第四批湖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公示名单,全省198个上榜产品名单中,6个产品为浏阳制造。
长沙既不临海也不沿边,地处内陆,外向型经济更曾经是一块“短板”。为什么能从一颗颗工程机械企业“珍珠”开始,制造业串起了令世界惊艳的“项链”?
原因很简单,就是长沙始终锚定高质量发展,矢志不渝精耕细作产业链、精雕细琢制造业,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智能升级改造。
早在2017年,长沙市率先确立22条新兴及优势产业链,工程机械产业是其中之一。随后步步为营,深入探索产业链建设新路径:长沙在全国首创“链长制”,并摸索出“四两工程”(两图:产业链全景图和现状图;两库:产业链项目库和客商库;两池:产业链人才池和资金池;两报告:产业链分析报告和招商报告)、“四长联动”工作机制(链长牵总、盟长搭台、校长支撑、行长帮扶),实施“五链融合”(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相互融合)。
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队”之后,长沙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集群也进入国家级产业集群,是45个集群中唯一的“计算”产业集群。
铁建重工生产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 受访单位供图
截至2022年,长沙市拥有骨干企业1400余家,中国电子、中国电科、华为、国科微、景嘉微、奇安信、深信服等一批龙头企业,纷纷在长沙布局子公司和重点项目,形成了以央企龙头为引领、本土企业为支撑的良好生态。
7月14日,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长沙考察先进制造业时强调,长沙要围绕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强链补链,壮大产业集群,加快湖南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奋力把“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国际化闯出新天地
将目光瞄准海外市场,强化国际化拓展,是长沙工程机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另一重要方向。工程机械装备在海外市场的高光表现,让长沙“智造”闯出新天地。
蓝思科技带动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浏阳经开区的支柱产业。 受访单位供图
“原来是我们拿着德国的技术在中国生产,现在自主研发以后,拿着中国的图纸到德国去生产,实现了中国塔机在欧洲的批量出口,今年在欧洲有望实现数百台的批量出口。”中联重科工作人员透露。
在出海方式上,相较过去通过对外承包工程及“一带一路”基建合作持续拉动“搭车”出海,经多年探索,工程机械湘军已通过海外建设基地、本土优质服务、跨国兼并收购等国际化发展模式,转向“自主”出海,全球竞争力持续增强。
湖南省商务厅工作人员介绍,工程机械湘军已在海外建立20余个研发生产基地,100多个海外办事处及备件仓库,产品销往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三一集团建立了美国、欧洲、印度、巴西四大产业集群基地,2022年海外市场毛利率达26.4%,首超国内市场的24%。
长沙工程机械产品出口欧洲市场。图为2022年5月,中欧班列(长沙)山河智能专列,从长沙出发,启程前往欧洲。 受访单位供图
作为长沙第5家进入全球工程机械50强的企业,湖南星邦智能的产品远销东南亚、大洋洲、中东、南美、欧洲等80多个海外市场。如今,该公司在海外建成了1个制造基地、5家海外子公司、60多个海外服务点,预计2023年可实现产值50亿元。
新兴板块加速突破,使得海外出口再创新高。今年一季度,湖南工程机械进出口额达65亿元,同比增长147%。其中,中联重科实现营业收入104.26亿元,海外收入同比增长123%。山河智能挖掘机在欧洲的整体市场保有量已经超过2万台,成为最受欢迎的挖掘机品牌之一。
“航母”领航,千帆竞发。2022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重点企业进出口贸易额超400亿元。
来源:大公网
作者:傅春桂
编辑:韩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