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潮的螃蟹丨湖南“绝活”要怎样练成

来源:红网 作者:聂千川 编辑:罗倩 2025-04-22 11:18:14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聂千川 株洲报道

中国的工程机械在德国火了。

据媒体报道,在本月举行的第34届德国宝马展上,来自中国的工程机械装备展销火爆,很多展品被抢购一空。其中包括湖南的三一、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等的产品。

这个展会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机械、建材机械专业展会‌之一。

德国商户不仅自己采购使用“中国制造”,还在朋友圈主动宣传,从“大客户”变身“推销员”。

图片

▲德国慕尼黑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又称作德国宝马展)中联重科展区客商如云。(图片来自“中联重科”)

有德国的网友说:“以前是我们教中国人造机械,现在轮到我们取经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德国制造”是高品质和工匠精神的代名词,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品牌获得全球认可。这其中,离不开技能人才大军的贡献。

就在上周,株洲国际会展中心和株洲的八所职业院校内“火药味”十足,湖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在这里举行。

来自全省14市州、7大行业的1187名技能达人,上演现实版“华山论剑”。

图片

▲湖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

湖南对大赛很重视。大赛开幕之际,省委书记沈晓明,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作了批示。大赛的主办单位,则是湖南省人民政府。

这是湖南规模最大的职业技能大赛,本届共设46个竞赛项目,其中36个项目紧密关联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

秀技能,亮绝活,需要有底气。

最近,美国挥动关税大棒,搅动国际贸易格局。

环顾全球,有人瑟瑟发抖,有人不动如山。强者从不抱怨环境,只会更加努力,以自身的确定性对抗世界的不确定性。

外部环境越复杂,越要练好内功。

在国际市场的大浪淘沙中,左右产品的竞争优势,除了技术护城河,还有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

如果没有大量技术娴熟的产业工匠,再先进的技术突破、再好的产品设计也很难真正走下生产线。

图片

▲3月26日,国内自主研发的全球直径最大的土压平衡-双护盾组合式隧道掘进机“强基号”在湖南长沙成功下线。(图源:央视新闻)

近日,苹果CEO库克在接受采访时直言:“苹果选择中国制造,不是因为成本低,而是因为这里的能力无法替代。”

在采访时,库克提到的是“技能密度”(Skill Density),这个词才是理解中国制造优势的关键词。

什么是技能密度?意思就是人才、供应链、工业体系相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生态体系。

而串联起这一生态的,就是技能人才。

近年来,湖南出台《建设新时代技能人才强省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构建起“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全链条机制,而职业技能大赛正是这一政策体系的集中检验。

这既是湖南加速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必答选项,也成为了应对当前新的国际贸易局势的“压舱石”。

图片

▲株洲智轨。

值得注意的是,连续两届湖南职业技能大赛都选在株洲举办。

这里是湖南唯一一个同时有两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国家队”的非省会城市。

中车株机、中车株所、中国航发南方公司等巨头坐镇,妥妥的“技能实战基地”。此次,有26个赛项直接搬进8所职校,用的是广铁集团、比亚迪、宝马的实训设备进行比赛。

产业与产业人才,是一对共生关系。产业为人才提供价值载体和生存依托,而产业人才则影响着产业的未来发展和生长轨迹。

就目前而言,被国家层面寄予“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厚望的湖南,产业底子是有的。

而要攀上这座“高地”,除了需要实验室里的科创人才,同样亟须大量“看一眼钢水颜色就知道温度”的产业技能人才。

图片

▲罗淑芬指导学生。

比如,首届大赛金牌得主罗淑芬,从学生变身湖南航空技师学院教师;本届比赛中的“增材制造”赛项,师傅龙干带徒弟王旭阳包揽金银牌。

只有形成完整丰富的人才梯队,湖南制造的底蕴才能更深、韧性才能更强、战斗力才能更剽悍。

从“打螺丝”到“玩代码”,新型技能人才愈发受青睐。

对比3年前的首届大赛,变化肉眼可见:不仅参赛选手的人数增加,比赛项目也新增了云计算、人工智能等23个数字赛项。

以前提到技工,你可能想到戴着安全帽、身着劳动布工装,手里拿着焊枪或者扳手,满头大汗在生产线上的忙碌身影。

现在画风变了,在第二届湖南职业技能大赛的展台上——工业机器人玩转精密零件,鸿蒙系统开发者狂敲代码,自主移动机器人在“果园”里自如穿梭,完成了果实识别、定位和采摘全流程……

如今的产业技能人才,更多的是在电脑上敲键盘、机床前看数据。

图片

▲比赛现场。

有网友开玩笑说,如今在湖南,就连做中式面点的师傅,都要琢磨怎么用分子料理玩转传统技艺。

新型技能人才,也愈发受企业青睐。

此次,不少学生选手是刚下赛场就入职场,现场拿到了offer。

作为东道主的株洲,还借赛事契机推出“技能人才看株洲”活动,组织选手参观中车株机、三一智慧工厂。127名选手赛后提交就业意向书,其中38人签约株洲本地企业。

图片

▲技能人才看株洲:“沉浸式”感受制造名城硬实力。

当前,湖南正在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针对性培育新型技能人才,自是题中之义。

比如,本届职业技能大赛上,“互联网营销”赛项报名人数暴增50%。

技能强省,湖南须练就新“绝活”。

据报道,从湖南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举办的2022年,到2025年第二届大赛,全省技能人才新增70万人。目前,湖南技能人才超过60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59万人。

从全国来看,湖南是技能人才大省,但与技能人才强省相比还有距离。仅仅从技能人才总量来看,广东、江苏分别是湖南的3倍和2倍,在中部,湖北也超出了湖南。

图片

▲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领域,湖南都需要大量技能人才。

大赛主题,从第一届的“技行三湘”,变为第二届的“技兴三湘”,一字之变,寄托着对技能湘军更高的期许,不仅要壮大队伍,提升能级,进一步擦亮“湖南制造”品牌,还要助力全省高质量发展。

其中的破局之道,包括将赛事成果转化为长效机制。

湖南的探索已初见成效:建立赛事选手数据库,跟踪选手的职业发展,为企业提供人才对接服务;对获奖选手在落户、住房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

更重要的是,通过赛事等凝聚社会共识——当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一技之长亦可成才”,“技能宝贵”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从“鱼米之乡”到“制造高地”,从“湘品出湘”到“湘品出海”,湖南都需要叠加更多的技能BUFF,练就更多的出圈绝活。

文末gif.gif

来源:红网

作者:聂千川

编辑:罗倩

本文链接:https://hngx.rednet.cn/content/646948/66/1489347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工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