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杨 张必闻 长沙报道
在湖南省胸科医院(湖南省结核病防治所),一场医疗技术创新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2月20日,外科主任、胸外科学科带头人石自力的电脑上,输入患者的电子病历信息、医学检查检验结果等多源信息,“医学科研小助手”智能体在短短10秒内便给出了精准的风险评估与预测,为医生的临床诊疗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石自力正在使用智能体
自DeepSeek上线以来,湖南省胸科医院成为首批进行本地化部署的医院之一。
“和国外的AI相比,DeepSeek开源且不吃算力,同时,DeepSeek作为智能医疗辅助系统,本地化部署后,在临床实践中将展现出显著优势,尤其在患者的精准评估、数据整合、风险预测以及个性化量化决策支持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湖南省胸科医院党委书记王枭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阵东风,他在春节期间连夜调度医院相关科室,仅用一周时间,就将DeepSeek接入了医院系统。
2月13日,湖南省胸科医院基于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DeepSeek大模型推理服务,上线“医学科研小助手”智能体,首次应用于“胸外科无管化手术病人临床路径”的完善和优化。
胸外科无管化手术病人临床路径,就是以循证医学证据和诊疗指南为基础,建立一套标准化诊疗、护理模式与程序。路径的建设,事关手术的流程、成本、患者满意度等多个方面。
“在使用‘医学科研小助手’前,这个路径方案我们已经改了三版,但是总觉得不够完美,又不知道该如何优化。”石自力表示。
“医学科研小助手”智能体上线后,石自力将“胸外科无管化手术病人临床路径”方案上传,智能体基于DeepSeek大模型丰富的知识库搜索和计算,对文档的内容提供专业的优化方案及建议,为石自力提供了更为精准的临床路径建议。
“就像自己写完作业后,有一名导师来帮你批改,不仅可以查漏补缺,还能让表述更加严谨和精准,这让我感到很惊叹。”石自力谈起第一次使用“医学科研小助手”智能体的感受时赞不绝口。
无管化手术是胸外科对于“微创”理念的极致追求。这种手术方式不仅减少了手术对患者的创伤,还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无管化手术并不适合所有患者。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来评估是否适合进行无管化手术。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医学科研小助手’智能体已经参与到了胸外科无管化手术的评估阶段。”展望未来,王枭冶表示,随着“医学科研小助手”智能体的深入应用,我们将有更足的底气去面对曾经不敢尝试的手术。届时,更多患者将有机会享受到无管化手术带来的福音。
湖南胸医智能体平台页面
“医学科研小助手”智能体的应用只是DeepSeek赋能湖南省胸科医院的冰山一角。
除完善手术病人临床路径外,湖南省胸科医院还将DeepSeek大模型运用到公共卫生领域,开发结核病感染风险自测评估程序,对结核病流行趋势进行预测分析,从而改善结核病监测,优化公共卫生政策。
为什么多家医院要抢占先机本地化部署DeepSeek?湖南省胸科医院信息中心工程师陈志明坦言,“主要是出于数据安全、响应速度、定制化需求、合规性、成本控制、技术支持和医疗质量等多方面的考虑。可以说,本地化部署不仅能够满足医院的特定需求,还能提升整体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近年来,湖南省胸科医院着力加强智慧医院建设,先后开发运用“AI肺结核影像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结核筛查防治大模型”和“DeepSeek大模型医疗智能体”,推动医疗服务的智能化升级,大幅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
来源:红网
作者:王杨 张必闻
编辑:王津
本文为工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