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1日至23日,湖南迎来了低空经济领域的一大盛会。随着2025湖南(国际)通用航空及低空经济产业博览会启幕,空军、政协、民航、工程院等多方重量级嘉宾共聚于此,见证产业的蓬勃进发。尤为引人注目的是,22日在株洲芦淞机场举行的动态飞行表演,动力伞、特技飞机编队、电动飞行器(eVTOL)等接连划破长空,其精彩的起降演示与卓越性能引来观众阵阵惊叹,充分展现了低空科技的魅力及其与百姓日常的深度融入。
这场以“发展低空经济,引领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博览会举办了20余场重点活动,包括专题对接、新品发布、技术交流与应用等系列活动,形成了“会展+论坛+对接+体验”四位一体的融合模式。
本届博览会不仅是技术与产品的展示平台,更是湖南作为全国低空产业“先行者”的集中亮相。从政策破冰到产业成链,从场景落地到生态构建,湖南正以三个“先”擘画低空产业的宏伟蓝图。
先手布局
下好低空改革“一盘棋”
湖南低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其在全国率先落子的政策智慧与改革魄力。作为全国首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拓展省份,湖南以“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打破空域管理的体制壁垒,建立起军、地、民航三方协同的运行机制。
从2020年启动全域低空改革,到2024年组建低空经济集团,湖南不断优化空域航线、完善政策制度、改善营商环境,为通航飞行“松绑”,为企业创新“铺路”。
中国民用航空局原局长李家祥在本次博览会上表示,低空运输形态是人类社会交通形态的“第八种形态”。湖南正是这一新形态的“先行省”。在政策驱动下,湖南低空基础设施快速成网,已在长沙、株洲等地建成245平方公里验证测试区,推进布局687个应用场景,今年前三季度通航飞行近9万架次,无人机飞行量预计全年突破200万小时。
这种“先手棋”不仅为产业起飞铺平了跑道,更在全国树立了“湖南样板”,印证了“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局”的智慧。
先导创新
激活全链协同“一池水”
第二个“先”,体现在湖南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构建了从研发、制造到运营、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指出,湖南在航空发动机、eVTOL、低空智联网等关键领域实现了一系列突破,轻型运动飞机、无人机等产品远销海外,核心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山河星航、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等企业,更以“先导式创新”理念,推动载人飞机、氢燃料发动机、混电系统等前沿技术落地。

产业链的完善,离不开集群效应的加持。湖南目前已集聚1000多家涉航优秀企业,形成飞机起落架、中小航空发动机等关键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90%的产业格局。
2025年以来,签约航空航天及北斗领域项目37个,总投资超330亿元。研发、制造、运营、服务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成为湖南低空产业能够“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的硬核支撑。
先行示范
绘就立体湖南“一幅图”
推动低空经济发展从“试验田”走向“示范省”,需要以场景应用为先导。
从长沙的无人机物流配送、农林植保,到株洲的通用飞机制造,再到全省的“环湘飞”低空旅游网络,湖南正在构建一个“天上有飞器、地上有网络、空中有航线、数据有平台”的立体化低空运营体系。今年5月,长沙市发布首批54个低空应用场景清单,目前正在推动政务飞行“一网统飞”平台,打造低空政务新模式。
未来,湖南将以建设全国低空经济示范省份为目标,持续完善“设施网、空联网、智联网”,推动低空航路网规划、eVTOL适航审定、低空物流示范航线等关键工程。国家科技部原副部长吴忠泽表示,低空经济的终极竞争是“立体空间的协同发展”。湖南正在做的,正是以系统思维推动空域、技术、市场、政策的四维融合,让低空经济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成为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从“先手布局”到“先导创新”,再到“先行示范”,湖南低空产业的三个“先”,不仅勾勒出一条清晰的产业发展路径,更揭示了产业突破不是单一环节的突进,而是政策、技术、市场、生态四者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
展望即将开启的“十五五”,低空经济的战略地位已然凸显。它不仅被明确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更是形成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的关键抓手。这一时期,正是低空产业从场景验证迈向规模化应用,从区域试点走向全域融合的关键窗口期。低空翱翔,赋能千行百业。随着低空航路不断延伸、技术持续突破、场景更加丰富,湖南将在立体经济的新赛道上书写传奇。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作者:陈甸甸
编辑:黄瑞婷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