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5地工信局主要负责人谈数字化转型。谢卓芳 摄)
11月21日,2025世界计算大会举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创新实践论坛”同期活动。
湖南有5个城市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长沙、株洲、娄底、衡阳、湘潭,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活动现场,这5市的工信局主要负责人分享了当地在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的硬招实招。
转型先转心
“观念不转,再好的技术也落不了地。”这是与会负责人的共识。
长沙市工信局副局长白虎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重视,什么问题都不是问题。
他介绍,长沙入选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国家给予1.5亿元的支持资金,在财政压力紧张的情况下,长沙市1:1配套了1.5亿元资金,专门支持数字化发展,这充分证明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程度。
企业的一把手同样关键。株洲市工信局总经济师何畅分享了一个案例:在选择试点企业时,市工信局特别选了陶瓷行业的泰鑫,因为其总经理是华中科技大学软件专业毕业的,这种数字化的专业背景让他对转型更为重视和敏感。
事实证明选对了。泰鑫通过在工业炉窑加装传感数据监控,让产品质量从“开盲盒”向精准管控转变,一年就能降低能耗成本400多万元。泰鑫的成功经验也顺利推广到行业内其他企业,带动效应显著。
“对于一个中小微企业,一个痛点的解决,就是决定性的变革。”何畅说。
因地制宜的转型路径
与会负责人提到,以前谈到中小企业转型,“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是普遍问题。但随着政策引领和市场倒逼,几乎没有企业不愿意拥抱数字化,更多是“不敢转”和“不会转”。
怎么选对路径是摆在所有企业面前的课题。
“制造业行业‘千人千面’,需要一业一策的个性化支持。”大家普遍认为,数字化转型没有标准答案,唯有立足本地产业实际,量体裁衣,才能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数字化之路。
5座试点城市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各自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作为数字化转型的试验田。这一选择的背后逻辑是,数字化转型必须根植于产业土壤,从最熟悉、最具基础的领域突破,才能以最小阻力实现最大成效。
娄底,一个传统重工业城市,选择精品钢材、农机装备、电子陶瓷及食品加工四大行业试点,这四大产业覆盖了全市5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
“这些企业都面临着传统产业如何适应新时代、不被市场淘汰的迫切需求。”娄底市工信局局长梁小兵坦言,但很多企业确实不知道该怎么转、该投多少钱。
面对这一困境,娄底创新推出“领帮陪”三步工作法。“领”——通过标准引领、政策引导和成本核算,破解企业的犹豫心理。“帮”——携手数字化转型服务商,1对1帮企业明确转型路径。“陪”——建立常态化机制全流程陪伴企业转型。
梁小兵分享了某大米制造企业的案例。“我们帮企业算清账完成数字化转型二级认证只需投入70万元,每年因减少原材料损耗就可节约33万元,两年零两个月就能回本。”这笔明白账让企业老板欣然投入改造,如今该企业已成为当地的数字化转型标杆。
湘潭的转型路径突显协同特色。湘潭市工信局局长郭晖介绍,依托龙头企业打造数字化转型协同体,目前正以湘钢、吉利汽车为龙头,打造重点产业链的转型案例。
这种链式转型模式让大企业的数字化能力向外溢出,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转型,形成了“以大带小、以强扶弱”的良性发展格局。
从试点到常态的跨越
数字化转型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需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数字生态成为5个试点城市的共同选择。
衡阳市工信局局长邹锟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生态建设蓝图:“我们将从政策、服务、人才和金融四个维度持续发力,构建数字化转型的良性生态。”
比如政策层面,衡阳整合市县财政资金建立专项引导资金池,以“真金白银”的奖补推动企业转型。服务体系上,在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这一主要服务机构基础上,衡阳通过赛马机制精选了44家数字化转型服务机构,为第一批158家试点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效服务。
其他城市也在生态建设上各展所长。
比如株洲着力打造“一院一平台一中心”创新体系,推动生成式AI的深度部署;长沙计划推动从“政府主导”向“企业主导”转变,将成熟经验向全省、全国推广;娄底积极打造数据流转生态,让数据真正成为企业资产;湘潭则着眼于“四个可持续”,推动试点经验从“盆景”变“风景”。
展望未来,5位负责人的共识是:数字化转型永远在路上。正如邹锟所言:“今天我们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构建一个能够让数字化转型自我演进、持续优化的生态系统。”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陈珏 实习生田夏爱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