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科技创新是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产业创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如何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紧密互动,是地方与企业共同的命题。
瞄准“转化”这一关键环节,株洲今年持续开展“创新成果转化年”活动,探索了哪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验和路径?12月2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一路向“新”》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株洲动力谷大厦窗外的园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谭苏昕 株洲报道
创在株洲,一路向“新”。
今年是株洲市“创新成果转化年”,如何让“决策力”落实在“行动力”,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近日,红网记者实地走访调研了多家株洲企业、平台与科研院所,感受成果转化热潮,探索株洲发展“出圈密码”。
众所周知,株洲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产业体系相对完备。虽然本身没有强大的高校资源,但这座城市另辟蹊径,吸引了各大高校纷至沓来。
要想更好地发挥城市优势,还需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让高校生态圈不断壮大,自主创新硬实力日益增强,产学研用新格局更加优化。
这也对这座工业老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聚焦前沿领域,破解“瓶颈”、消除“障碍”,再畅通“最初一公里”“最后一公里”。
9月19日,天元智能科学研究院揭牌。
一方面,创新财政支持模式,政府当起企业“合伙人”。
11月25日,株洲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株洲市“先投后股”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企业申报成功后,单个项目最高可享受200万元资助。
另一方面,“实打实”的搭台活动越来越多。
1至10月,株洲举办 97场“破茧蝶变”主体活动,117个高校项目“落地生根”。
与此同时,株洲还出台了“创新10条”“双创8条”“新人才30条”等政策,发挥“千里马”“梧桐树”等成果转化基金作用,全面提升承载能力。
“我们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前沿领域,推进创新研究和‘产学研’融合。”天元智能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彧弋博士介绍,目前,研究院的多项技术正与制造业企业对接,根据其需求为其“量身定制”。
未来五年,天元研究院将打造基础研究团队20人以上,组建应用技术研究团队4支以上,总人数规模达到60人左右,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也就是说,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含金量”,让更多科技人才发挥价值,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5月28日,株洲北斗时空信息研究院揭牌仪式暨北斗规模应用座谈交流会举行。
如今,提到北斗产业,也绕不开株洲力量。
在株洲北斗时空信息研究院,院长池天河院士介绍,研究院的诸多技术已进入小试阶段,在农业、水利等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他正在组织生态企业构建“天空地水动态监测体系”,推进其商业化运营,以发挥株洲市北斗规模应用“参谋部”“发动机”和“推进器”的作用。
“落户株洲以后,我们致力于北斗规模应用的需求,围绕着科技成果的九级台阶,从科学研究阶段、科技创新阶段到商业化阶段,使得进驻株洲的各种各样的成果能够健康有序沿着台阶一步步往前走,直到真正能服务于株洲的产业发展。”池天河院士充满信心。
除了新型研发机构,企业也是增强自主创新硬实力的另一主体,高校科技成果所孵化企业入驻株洲屡见不鲜。
“株洲免去了我们近5000平方米场地3年的租金。3年后,还有2年减租。”28岁的湖南清皓普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王智权,是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的在读博士研究生。
2022年8月,高校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清华大学专场在株洲举办,而株洲在新材料方面的产业基础吸引到了这支清华大学博士团队。
株洲免去了这支清华博士团队近5000平方米场地的3年租金。
从北京来到株洲,王智权对株洲的创业环境感到惊喜。园区和职能部门在提供场地、办理证照等方面给予企业一站式服务,在政策、融资、市场推广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
“依托株洲良好的陶瓷产业基础、完善的配套政策和热情的惠企服务,我们感受到了极大的鼓励,这两年企业发展相当迅速。”今年1月30日,湖南清皓普众科技有限公司产研基地正式启用,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恢清出席启用仪式。
“学校会提供一切的支持,但是社会不会,需要自己争取。做好身份的转变,对内以公司模式管理,对外抛去光环放下身段。”创业初期的摸爬滚打,让他感触颇多。
王智权坦言,学生创业在能力和心态上或许稍显稚嫩,这需要增强沟通能力、市场认知和知识储备,同时也要不卑不亢、主动找前辈取经,实践落地过程中及时调整变通。
近年来,株洲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5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促进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2023年全市登记技术合同4467份、登记合同成交额394亿元。
湖南清皓普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时代在召唤,“制造名城”正蝶变“智造名城”。
株洲市科技局副局长王擎擎介绍,为了推动更多创新型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株洲建立常态化联系高校、企业机制,创新数据资源不断汇集。目前,全市高校创新成果库在库项目超过2000项,技术需求库在库项目超过600项,待转化项目库在库项目超过300项。
一系列的举措,不仅宣示以创新成果转化为重要抓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也体现了株洲全力以赴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坚定决心。
在成果转化的快车道上,一列列株洲驶出的“老牌火车”不断焕新,一艘艘满载前沿技术的国际货轮陆续进站,行稳致远。
来源:红网
作者:谭苏昕
编辑:陈纲
本文为工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