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奕潜 长沙报道
在长沙天心经开区,一座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的微短剧基地即将揭开面纱。本月,长沙蓝风微短剧基地将迎来首批剧组,8月基地全面运营后,这座集拍摄场景、配套服务、科技赋能、产业孵化于一体的一站式基地,将填补中南部地区规模化微短剧拍摄场地的空白,为“微短剧长沙制造”注入强劲动能。
长沙蓝风微短剧基地内部打造的酒店大堂场景。
洞察市场需求 填补中南部产业空白
“西安、郑州、横店的影视基地已形成品牌,但微短剧竖屏赛道的‘长沙制造’还是一块尚未擦亮的金字招牌。”湖南蓝风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宋秀芬介绍,长期以来,湖南、湖北、江西、贵州等中南部省份,始终缺乏一个能满足微短剧拍摄全流程需求的规模化基地。多数剧组不得不面临“打游击”式的拍摄困境,今天在写字楼借景,明天去网红店取景,仅场地协调就耗费30%以上的时间与成本,严重制约了创作效率与产业发展。
长沙蓝风微短剧基地规划设计的78个实景场景,全面覆盖现代题材微短剧的所有拍摄需求——从都市公寓的温馨角落、职场办公室的紧张氛围,到网红咖啡馆的潮流元素、家庭生活的日常场景,让剧组无需辗转奔波,在基地内即可完成全剧拍摄。
“我们这里还配备餐饮、住宿、后期制作场地等配套。”宋秀芬介绍,基地里配备24小时食堂、400间配套公寓、超万件道具库储备,这种“拎包入拍”的模式,让100集左右的微短剧7-8天即可完成拍摄,15天内就能交付,较行业平均周期提速40%。
服装店场景。
差异化破局 构建“长沙制造”专属生态
“我们不与传统影视基地抢市场,而是专注做微短剧的‘专属场景’。”据悉,长沙蓝风微短剧基地拒绝“大而全”,而是聚焦竖屏拍摄的场景适配性——比如层高3.5米的室内场景设计、符合手机镜头语言的灯光布局,甚至道具陈设都严格遵循“竖屏构图黄金比例”,让每一个镜头都更具视觉冲击力,全力打造“长沙制造”的独特标签。
依托母公司厦门蓝风映画与平潭综合实验区共建的全国首个微短剧数字资产运营中心,长沙蓝风微短剧基地未来还将与湖南大数据交易所进行联动,以实现“创作-拍摄-版权-交易”的全链条闭环。“在这里拍摄的微短剧,可同步完成数字资产确权、版权交易等环节,单部作品商业价值提升50%以上,有效破解了行业长期面临的版权保护与资金流转难题。”
“经过市场摸底,中南部地区古装微短剧场景极为稀缺,郑州、西安的剧组常为场地发愁,多数只能远赴横店,不仅成本高昂,档期还难以协调。”宋秀芬透露,基地明年还将启动古装场景建设,目前郑州多家头部制作公司已提前表达合作意向,“只要场景建成,就把拍摄计划从横店转到长沙。”
科技与成本“双轮驱动” 打造核心竞争力
只要在平台输入剧本角色特征,系统能在10秒内从5000名签约演员中匹配出85%契合度的人选。这便是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影嗅”AI平台,该平台目前可以实现智能选角、剧本评估、票房预测、物联网调度等功能。
“通过平台AI运算,让转场时间压缩至15分钟,AI后期制作使周期缩短30%、成本降低25%。”宋秀芬表示,成本控制是基地吸引剧组的另一大优势。不同于其他影视基地的分区域收费模式,长沙蓝风微短剧基地采用“按天打包收费”,包含场景使用、设备租赁、餐饮住宿等全项服务,综合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40%。60-100集的微短剧7天拍摄期的场地总成本可控制在5万元内,极大减轻了中小剧组的资金压力。
同时为培育产业新生力量,长沙蓝风微短剧基地专门为大学生创业团队、独立制片人等群体提供免租办公区,目前基地的大学生微短剧创业孵化器已进入申报阶段。
剑指产业高地 打造“长沙制造”微短剧名片
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用户规模达6.62亿,成为数字文化产业的新蓝海。而长沙在微短剧领域的潜力尚未完全释放。
作为厦门蓝风映画的全资子公司,蓝风文化对长沙蓝风微短剧基地的投入堪称“重注”,仅场景置景就耗资近1亿元,整体建成后总投资将达2.5亿元。
“要感谢天心经开区的工作人员,对我们整个项目都给予了高度支持和帮助,让公司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宋秀芬说,从项目落地对接开始,园区就成立项目专班和公司对接,不仅在消防报备、场地装修等给予现场指导,还帮助企业对接影视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服务特别周到。
除了拍摄业务,基地还规划建设“微短剧拍摄体验馆”,形成“拍摄+文旅”的融合生态。
宋秀芬透露,2025年基地全面运营后,预计年拍摄微短剧2500-3000部,到2028年力争营收突破10亿元,直接创造2000余个固定岗位,年带动就业超1万人次,吸引50家影视公司、80个创业团队入驻,形成年产值15亿元的产业集群,力争将微短剧“长沙制造”打造成与西安、郑州、横店齐名的产业品牌。
来源:红网
作者:李奕潜
编辑:胡红叶
本文为工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