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佘凯文 长沙报道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年代,或许现在会有很多年轻人不理解,没有便利的交通,也没有繁华的商业区,更没有丰富的夜生活,为什么会有生机呢?
当然,1990年代的生机与现在的生机是不可相提并论的,那时候的生机更多的是一种欣欣向荣、一种拼搏奋进、一种不畏困难,只要你敢想敢干,就能闯出个名堂的“生机”。
在长沙,工程机械这个千亿产业就正是在这种“生机”中“搏”了出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长沙大型工厂很少,导致长沙基本没有什么重工业底蕴,除了个别零散分布的机床厂、机械厂,那时更多的是一些羊毛衫厂、衬衫厂等这类轻工业工厂。而长沙能在这样的基础上,成为“工程机械之都”,成为全球唯二拥有5家工程机械50强的城市(另一个城市是东京),“拼搏”或许是唯一答案。
三一重工生产的第一台泵车。
1993年在“双进战略”的驱动下,三一重工搬到了长沙,从现在的结果来看当然是成功的,但若是站在当时视角来看,三一何尝不是在“搏”?
三一的前身是“涟源焊接材料总厂”,1989年成立于湖南娄底涟源塘道童村一家废弃的养殖场里,从事焊接材料生产,在厂房都是自己挖地基、自己焊接、自己刷漆的背景下,硬生生只用了两年时间,也就是1991年便实现了产值破亿,并成为娄底市最大的民营企业。
在万元户都是“土豪”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产值破亿意味着什么无需多言,然而就是在这么一个关口,三一毅然放弃老本行来到长沙,并选择了工程机械这一全新赛道重新出发,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魄力,才成就了如今的三一。
三一的到来算是为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埋下了第一颗火种,但一颗火种显然还不够点燃长沙工程机械产业的这把大火,然而有时候缘分就是这么妙不可言。
在三一迁到长沙之前,正值国内改革开放的“春天”,1988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在北京正式成立,也是在这一年长沙收到了来自北京的喜讯:国务院在批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速湖南开放开发的请示》的文件中同意设立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由此长沙高新区和经开区先后成立,并形成“两园齐飞”格局。
前者成就了后来的“麓谷”,而后者则成为长沙工程机械产业的摇篮。然而在两个区的成长过程中却是多有曲折。1988年长沙高新区成立伊始,就面临着缺钱、缺地、缺人、体制不顺等各种问题。多年后,长沙高新区首任党委书记陈松直言:“那个时候,长沙高新区真是艰难呀!”
每年1600万元启动资金,对于建设一个科技开发区这样的大工程来说,可谓杯水车薪。没钱那就省就挤,办公楼先不建,大家租房办公,先将钱投入到产业建设上;没企业,那就改就创新,从省内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入手,助力手握尖端技术的科研院所改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中联重科全球首台纯电动汽车起重机ZTC250N-EV。
1992年,7名技术人员借款50万元,依托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成立“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成为长沙高新区率先改制的第一家院所企业。而中联重科的成立,也成为长沙新型工业的起点,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企业、院所企业破土而出,为长沙制造业日后的蓬勃发展筑下基础。
同样,长沙经开区的成长也颇为不易,最初的经开区实际上就是一片丘岗荒坡,要啥啥没有,还是经历全国5个省、100个施工队伍、数万建设大军协力才有了经开区的雏形。但成就一样是巨大的,就比如最初三一迁址长沙,背后就有着经开区负责人“三顾茅庐”的故事,多方协调土地手续、协助申请银行贷款、厂区建设“一路绿灯”,最终成就三一的成功落地。
之后1995年,德国麦克潘特(湖南)工具有限公司在经开区落户,这是长沙经开区引入的第一家外资企业,这一项目从洽谈、兴建到竣工投产,前后仅花7个多月时间,这也是“长沙速度”第一次展现在外国客商的面前,如今长沙经开区已有41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再之后,韩国LG电子、远大空调、北汽福田、长丰猎豹等许多大型企业纷至沓来,长沙新型工业城市的雏形被一次次夯实。
1991年,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开发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牌匾。
1992年长沙星沙开发区奠基典礼现场(1994年更名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
从1992年的一无所有;到2000年长沙经开区8年实现“三连跳”,升格成湖南省首家国家级经开区;再到2017—2018年,汽车产业和工程机械产业相继晋级千亿产业集群;紧接着2020年,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2500亿元……
可以说,长沙经开区早已成为长沙工程机械产业乃至制造业辉煌的见证者。最终也算是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除了三一重工,后来的山河智能、铁建重工、星邦智能,都是在长沙经开区破土而出。
星邦智能产品闪耀北京冬奥会。
但时间再拉回1990年代,即使有了两大产业园区的支撑,工程机械产业在长沙的发展依旧还面临许多阻碍。长沙不靠海、不沿边,招商成了难题,再加上虽然长沙经开区早早就形成了以工程机械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为主的产业架构,但问题在于当时全国的工程机械产业都处于萌芽阶段,产业配套的落后可想而知。有数据显示当时国内工程机械产业利润的70%都被进口核心零部件吞食,当然不只是长沙,全国都面临着类似问题。
其间,像山河智能就曾面临过缺乏生态供应链的尴尬。都知道工程机械产业上有许多小五金件,如各种形状与开度的门合页、各类门锁与锁扣等等,这些东西看似简单,但其实都是非标件,有钱也买不到。
山河智能找遍了湖南甚至国内,却因为这些非标件当时市场需求不大,极少有企业生产,并且这些非标件的外观、功能都代表着一个品牌,所以即便是找同类企业的供应商也需要重新开模,而这又需要巨大的投入,山河智能甚至一度将目光放到了国外,最后都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
不得已,何清华教授还买来过桑塔纳、捷达等多个汽车型号门锁,但试装都失败了。最后还是联系了宁波的一个制锁厂专门定制,才使车锁装了上去,但在产品卖到欧洲后,却发生了操作人员被困车内,死活也打不开门的尴尬。
除了缺乏供应链体系,研发与产品质量也成为早期压在长沙工程机械产业身上的一块大石。
1985年海尔砸冰箱的故事至今还在被人津津乐道,却鲜有人知道,如今国内工程机械领域“带头大哥”之一的中联重科,也有过主动停产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1994年,那时正是中联刚研发成功的第一代混凝土泵热卖之际,须知仅1993年当年,中联第一代混凝土泵就创造出400万产值。也就是这时候,詹纯新董事长却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停产!不再做,不再卖,静下心来搞第二代产品。”
原因在于,产品设计不完善,即便市场火爆,但客户设备维修的请求也越来越多。
在全国到处都是工地,建筑机械产品供不应求,给中联重科交产品预付金都要排队的背景中,停产不仅意味着“到手的银子打了水漂”,而且前期的成本也会给新生的企业带来巨大压力。
可詹纯新还是毅然选择了停产,“成功了,功归大家;失败了,责任我一个人扛!”这一停就是半年。在这半年间,在詹纯新带领下,科研人员潜心技术改进,升级产品工艺,最终才有了中联今天的“金字口碑”。
钢铁机甲盛宴在2023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上演。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长沙在工程机械产业发展初期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虽然历历在目,但好在如今长沙工程机械产业早已走过最艰难的时刻,工程机械产业也随着供应生态的完善、技术人员的流入、营商环境的改善,薪火越聚越多,越燃越旺。
长沙更是早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地之一,并且自产业集群建立以来,突破了多项“卡脖子”技术瓶颈,成为一系列“大国重器”诞生的故乡。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山河智能考察时,曾指出“创新是企业经营最重要的品质,也是今后我们爬坡过坎必须要做到的”“……建设制造业强国,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制造业也一定要抓在我们自己手里”。
铁建重工生产的盾构机在长沙地铁2号线西延线大显身手。
而长沙工程机械产业也不负所望,这些年来向上、向外的步伐越迈越大。如果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是一团火,那么这些企业、园区及政府就是助燃的薪,薪不断火不灭。长沙以工程机械产业为代表的制造业,正在走出长沙,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贡献出独一无二的长沙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佘凯文
编辑:韩阳
本文为工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