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潮的螃蟹丨湖南“人工智能+”的12字诀

来源:红网 作者:陈雪骅 编辑:罗倩 2025-11-08 18:07:22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雪骅 长沙报道

人工智能正全面融入我们的生活。

在11月7日的2025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阿里巴巴CEO吴泳铭说,“AI对生产力和人类自身的解放,将超乎想象。”

当天,900公里外的长沙,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对近期省政府印发的《湖南省贯彻落实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进行了解读。

图片

▲《湖南省贯彻落实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的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现场。

这也透露出,在两个月前互联网岳麓大会上,湖南就“人工智能+”行动提出目标后,现在又有了清晰而明确的路线表和施工图。

从《实施方案》内容看,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保障有力。

【目标明确:5年突破2000亿】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要突破1200亿元,到2030年要突破2000亿元。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人工智能应用水平跻身全国前列,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标明确,步伐清晰,这是从产业规模而言。

从人工智能的应用发展带给湖南经济社会的影响层面看,《实施方案》也很清晰,提出要“实现三个转变”的目标,即:

一是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发展”的转变;二是从“技术应用”到“范式变革”的转变;三是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

图片

▲湘江实验室已在AI预训练大模型、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方面有显著突破。(图源:“湖南湘江新区”微信号)

回溯10年,就会发现,这些目标的确立,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经历了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观潮君检索发现,湖南最早一批落地人工智能应用,当在教育领域。

例如2017年9月,长沙师范附属创远小学在建校伊始,就进行了常态化实践智慧课堂教学,配置了两间由微云服务器、教师端和学生端、云平台三部分组成的“智慧教室”,探索“3+10”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图片

▲长沙师范附属创远小学,彭娜老师在智慧课堂中与学生互动。(图源:“长沙师范附属创远小学”公众号)

此后,人工智能在湖南教育、医疗、司法、工业制造等领域多点“开花”。

比如湘江新区,成为全省最先实行智慧医疗的试点区域。

在制造业领域,湖南的人工智能关键技术不断突破。比如楚天科技攻克高端制药装备瓶颈,实现生物医药用高端机器人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

图片

▲楚天科技预灌封机器人全称重灌装加塞机。

如今,随着《实施方案》的出台,湖南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了更“系统”的打法。

【重点突出:14个赛道同步发力】

《实施方案》将重点方向,锁定为5大领域,突出14个赛道。

image.png

这14个赛道,有的聚焦湖南重点产业链,有的与民众生活消费息息相关。

湖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杨娜曼说,从方案中,可以看到立足现实、突出特色、应用牵引的务实精神。

她认为,《实施方案》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湖南立足产业基础、不盲目追逐热点。湖南清醒认识到自身处于国内人工智能产业第二梯队的现实,选择了一条以应用为导向的差异化发展路径,体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智慧,在自身最具优势的细分领域寻找突破。

图片

▲位于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的“天河一号”计算机。

湖南省社科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计量经济研究室主任许安明分析说,湖南向五大领域重点发力,在算力、数据和人才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比如目前湖南总算力达12000PF,绿色智能计算产业产值在今年有望突破万亿元,将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

【保障有力:打造闭环的生态体系】

《实施方案》用专章明确了“实施路径”。

具体来说,湖南有6大实施行动,包括产业提质行动、科技创新行动、筑底强基行动、人才引育行动等。

其中科技创新行动提出,湖南将滚动建设一批重点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一批未来场景。

如纵深推进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大院大所大校大企”战略合作,联合开展一批新技术攻关。

图片

▲10月24日至25日,2025智汇潇湘“人工智能+”创新大赛暨长沙1024程序员日在长沙举办。(图源:央视网)

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方案》的附件多达5个,分别为湖南省“人工智能+”十大重点企业、十大示范场景、十大未来场景、十大重点科技创新平台(首批)、十大支持措施。

十大支持措施中,“干货”很多。

比如,每年发放1亿元算力券,对购买算力服务的企业,按不超过年度算力总支出的30%给予补贴,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还比如,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人工智能领域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最长6年内可保留人事关系,其取得的工作业绩可作为职称评审、岗位竞聘、考核奖励等重要依据。

这些保障措施,能够让湖南站在“生态”层面,谋划“人工智能+”。只有实现生态繁荣,才能迎来人工智能的大繁荣。

图片

▲中联重科人形机器人在生产车间作业。(企业供图)

截至2024年,湖南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720亿元,同比增长22%,重点企业超过300家。

同期,安徽省人工智能规上企业和产业链关联企业分别为783家和1.2万家,人工智能规上企业营收超1700亿元。

这表明湖南的人工智能产业,与一些兄弟省市相比,需要奋起直追。

但湖南并非没有潜力。

在湖南省智能制造协会会长、中南智能长泰机器人董事长高狄看来,湖南有非常好的场景应用基础,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这些领域本身是世界领先的,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很好的落地土壤。

图片

▲在中科曙光打造的长沙5A级智算中心,“硅立方浸没液冷计算机”高速运转。

过去一段时间,人工智能更多像一种“自由生长”的形态,如今国家层面愈发重视“人工智能+”,湖南更是快速推出《实施方案》,其背后不乏内在逻辑。

大势所趋下的对标对表。

在中美博弈中,双方一直围绕高端芯片反复拉扯。比如,英伟达的H系列芯片,能出口给中国的只能是“阉割版”。因为,这些芯片主要用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训练。

AI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谁能掌握更先进的AI技术,就意味着谁能引领下一次工业革命。放眼全球,当前的AI牌桌上的主要“玩家”,只有中美。

湖南作为经济大省、产业大省,在国家重大战略中应该“挑大梁”。

充分利用湖南的产业优势,让AI在更多的生产场景中应用、优化、迭代,从而助力我们自己的AI闯出优势、占得先机,这是责任、更是使命。

图片

▲无人功能车。(图源:湖南湘江智能科技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湖南节奏里的细化落地。

从2022年开始,湖南在布局新基础设施时,就重点考虑“三力支撑”的配套建设,即电力、算力、动力。

“三力”的运行逻辑是“电力保障算力,算力加速动力”,算力是AI运行的底层基础设施,支撑着AI模型的训练、推理和实际应用。

可见,湖南省委、省政府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布局,其实早已落子。

值得注意是,在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大未来产业中,人工智能产业排在第一位。

今年,宁电入湘已经实现,疆电入湘正在努力,“电力”的问题已经得到阶段性解决。

如今,《实施方案》的出台,则是对“算力”等命题给出实操方案,通过“五个十大”让湖南算力得到质的提升,从而推动湖南动力的跨越式增长。

图片

▲在益阳市大通湖区宏硕生态农业农机合作社无人拖拉机正在作业。

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湖南未来的动力是什么?一个重要方面,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实施方案》公布了“十大示范场景”,如轨道交通装备柔性制造(AI+离散型制造)、钢铁行业盘古大模型应用(AI+流程型制造)、水稻无人智慧农场(AI+农业)等,均是当前湖南已经落地的AI应用。

毫无疑问,这些AI的场景落地,正是湖南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鲜活写照。

而“十大未来场景”,如人工智能驱动的基础研究新范式、基于垂类大模型的柔性生产制造、精准高效智能育种等,则是未来湖南努力的方向。

“人工智能+”,“+”的不仅是应用场景,还有高质量发展的速度。

螃蟹文底_GIF.gif

来源:红网

作者:陈雪骅

编辑:罗倩

本文链接:https://hngx.rednet.cn/content/646955/90/1541669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工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