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潮的螃蟹丨湘潭培育医疗器械产业的“园丁”哲学

来源:红网 作者:凌雨晴 编辑:罗倩 2025-10-30 10:47:40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凌雨晴 湘潭报道

2019年,一颗名为“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的种子,通过省市共建的形式,在湘潭破土发芽。

今年10月,又一颗“种子”破土而出——国家首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名单公布,湘潭“微创手术器械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成功入选。

图片

▲鸟瞰湘潭。

这也意味着湘潭有了国家级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在微创医疗器械细分领域,成为全国唯一入选的市州。

从零起步到跻身“国家队”,映照出一座城市的产业升级和“园丁”哲学。

【生机勃勃的产业“森林”】

6年时间,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到如今已是“林木葱茏”。

入园企业超300家、170家具备生产许可资质,年产值突破80亿元。

图片

▲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

走进这片“医疗器械森林”,处处可见勃勃生机。

华芯医疗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在打包全球首款“铆接蛇骨”一次性电子支气管镜,这些产品将销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远处的善彤医疗工厂内,工程师们正在调试电动吻合器。

凭借自建的精密注塑中心,企业实现95%的零部件国产化,将电动吻合器的市场份额提升至10%。

图片

▲湖南铂钜远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马贵/摄)

目前,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已构建起从概念验证、成果转化、临床实验,到检验检测、灭菌、吸塑注塑、精密加工,再到物流仓储、人力培训、投融资、知识产权鉴定交易等完备的“全链条产业生态”。

比如产业园示范区内的湖南永灵,承担了园内80%以上企业的灭菌检测工作。企业就近可以享受到高品质的灭菌服务,免去了以往还要开车去外地的烦恼。

这就是生态系统的好处。

园区既有参天大树(龙头企业),也有灌木草丛(中小微企业),更有藤蔓围绕(服务平台)。

在这种生态下,更有利于催生技术突破。

半陀医疗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为全球第三家掌握凝闭7mm血管核心技术的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突破30%。

图片

▲半陀医疗生产车间。(图源:湘潭日报)

还有英术生命的荧光成像、未磁医疗量子生物磁场成像,实现进口产品国产替代化……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又有18家新企业选择扎根,带来27.7亿元新增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率先进驻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

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说:“湘江科学城汇聚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以及院士工作站等科研机构,将为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未来潜力无限。”

【高效政务催生的“加速度”】

潜力,不仅藏在园区的快速成长里,也体现在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中。

2023年,国家级湘潭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挂牌成立,为医疗器械开辟专利快速审查“绿色通道”。发明专利授权周期从20个月,大幅缩短至2个月。

华芯医疗的“一种线速接头以及内窥镜”甚至创下湘潭医疗器械领域获授权的最快纪录——25个工作日。

“时间就是市场,速度就是生命。”华芯董事长周震华坦言,“专利早一天拿到,我们就能早一天抢占赛道。”

图片

▲华芯医疗十万级洁净车间。

2025年7月,另一个重要机构——湖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核查湘潭分中心首次获得赋权,8项审评审批、2项监督检查权限直接下放。

这意味着,企业在家门口,就能完成过去要跑省城才能办成的事。

“过去医疗器械审评材料复杂、沟通困难,需要漫长的等待。如今有专业部门提前做工作,在产业园内就能办成事,1个月就拿到了注册证。”湖南卓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感慨。

铂钜远鸿的呼吸类产品,20多天就拿到注册证书;华瑞同康的创新产品,27个工作日完成注册审评——这样的“加速度”,在过去难以想象。

“产品注册审评立卷指导服务就是把工作前置,在审评前先对企业进行专业指导,避免企业进行资料发补,最大程度缩短注册时间。”湘潭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说,当前已为卓润生物、铂钜远鸿等7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提供服务,实现了“零发补率”。

图片

▲湘潭市委书记胡贺波在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示范区调研。(方阳/摄)

6月27日,湘潭市委书记胡贺波在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示范区调研时表示,要坚持产城融合,加强整体规划设计,优化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和服务配套,着力打造大健康产业标杆集聚区。

其中,产业园示范区构建的“产业链团队+公司”模式,让专业人办专业事。

记者了解到,产业园示范区运营公司半数以上员工懂政策、通流程、能协调,成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超级联系人”。

“只要跟企业详细对接一次,三天之内就可以拿出一套涵盖技术、落地成本、生产成本等各方面的标准化企业落地建议书。”运营公司负责人说,这份建议书也是园区招商引资的重要武器。

图片

▲湖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审评核查湘潭分中心签约揭牌仪式现场。(罗韬/摄)

正如湘潭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永亮在第七届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上致辞时所说的,要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高地。诚邀大家把更多创新成果和资源带到湘潭、落户湘潭、扎根湘潭。

今年以来,产业园已赴北上广深、江浙沪等地招商13次,引来的企业包括驼人、可孚、祥生等龙头企业及上市公司。

【产业“园丁”的“破壁术”】

在湘潭,政府把自己定位为“园丁”——既要提供肥沃土壤,也要呵护产业生长。

近年来,湖南省医疗器械园以湘潭经开区为核心区域,湘潭高新区、湘乡经开区、天易经开区等园区协同发力,形成了医疗防护用品、高值医疗器械、介入治疗器械制造等特色产业聚集区。

图片

▲湖南亚辉龙医疗器械产业园生产车间。

在此基础上,湘潭市委、市政府将市市场监管局作为园区服务保障单位,并增设两个二级单位:湘潭市医疗器械审评核查中心、湘潭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随后,国家知识产权局、湖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挂国家级湘潭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湖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核查湘潭分中心两块牌子,全力护航园区高质量发展。

在知识产权的深水区,微创手术器械的创新常面临这样的窘境:高校的专利在实验室里“沉睡”,企业的技术在研发路上“迷航”,产业链在关键环节上“卡壳”。

图片

▲国家级湘潭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对此,湘潭摸索出了一套“破壁术”。

以市场监管部门为核心的专业团队,打出一套组合拳:用“精准评估+撮合转让”,为高校的存量专利找到产业化出口;以“专利实务培训+点对点服务”,为中小企业创新保驾护航;借“专利导航+知识产权联盟”,助力整个产业强链、补链、护链。

这套组合拳的威力,在埃普特身上得到了印证。

2023年,湘潭市市场监管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主动上门,为埃普特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等顶尖机构搭起了一座“专利鹊桥”。

4项关键专利技术的转让,从此按下快进键。

从最初的价值评估,到合作谈判的拉锯,再到最终的许可备案,专业知识产权运营团队全程守护,做起了企业的“创新陪跑师”。

奇迹终在生产线上绽放。

仅这4项专利转化的产品,就助推埃普特在2024年产值大幅跃升,站在了国内微创介入医疗器械领域领军企业位置,成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如今,湘潭的“专利转化”引擎仍在加速,全市有5个在研创新医疗器械项目等待转化,下一波产业生长,已蓄势待发。

图片

▲尼日利亚代表团考察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

湘潭医疗器械产业的六年蝶变,其中不乏启示。

培育产业,制度创新是“利器”。产业的孵化,离不开众多企业的创新,同样,政府的制度创新也很重要。

众所周知,医疗器械领域要求高、监管严,湘潭选择另辟蹊径——以省市共建为抓手,围绕医疗器械产业,推动药监、知识产权、医保、自贸区等一系列体制机制的集成创新,构建起全国独有的“4+N”产业生态。

“园丁”哲学促进“树木成林”。医疗器械行业与别的行业有些不同,它不仅有融资“输血”等企业常见问题,还包括审批周期长、准入门槛高等。

针对这个行业的特点,湘潭精准破题——不是降低标准,而是优化服务,大幅提升审批效率。

与此同时,用专利导航指引方向,用知识产权联盟守护安全,通过“白名单”打通产品进医院的最后一公里。

有了产业沃土,再加上好“园丁”的呵护,产业的种子自会破土成林。

图片

▲湘潭市医疗器械审评核查中心开展首场咨询开放日活动。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双向奔赴。政策“温度”成就企业发展“速度”。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的发展路径,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的生动实践。

园区短短几年间汇聚超300家企业,涌现出一批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产品,并连续两年获评国内“年度医疗器械标杆产业园区”,成为全省目前唯一医疗器械类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同向发力的结果。

正如园区内的湖南铂钜远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所说,“在这里,我们不是孤军奋战。”

政企双向奔赴、产业生态多向协同,正是湘潭医疗器械产业快速生长的重要“密码”。

如今,当“湘潭服务,相当专业”成为营商环境品牌,“医疗器械”成为城市新名片,湘潭这座曾经的重工业城市,正以医疗器械等为支点,撬动产业能级跃升。

文末gif.gif

来源:红网

作者:凌雨晴

编辑:罗倩

本文链接:https://hngx.rednet.cn/content/646954/74/1539185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工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