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新区呈现优质的创新生态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编者按:高楼刺破云端处,街巷烟火温暖如初;万亿产业轰鸣时,创新种子逐步萌发。红网联合湖南湘江新区宣传工作部共同推出《湘江相对论》系列报道,以数组“相对论”,在看似对立的命题间,捕捉湘江新区十年来高质量发展的张力与治理的智慧。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贺卫玲 长沙报道
2025年,站在湖南湘江新区成立十年来的历史节点上回首过往,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节奏相互交织。一边是塔吊林立、货轮如织的繁忙景象,奏响着激昂的“经济快板”;另一边则是书香四溢、艺术氛围浓厚的宁静氛围,流淌着舒缓的“人文慢曲”。
这里是中国中部首个国家级新区,在过去十年间,它以经济的飞速发展跻身全国新区第一方阵。与此同时,在岳麓山的怀抱下,文化的脉络与教育的根基正悄然编织、茁壮成长。快与慢,这对看似矛盾的哲学命题,在湘江新区却交融成一座新城蓬勃发展的生长密码。
经济脉搏的加速度
十年间,湘江新区的经济版图以令人惊叹的“裂变式”速度扩张。从经济数据来看,新区以全省5‰的土地,创造了9.2%的经济总量,经济增速持续高于省市平均水平。2024年,湘江新区直属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5.5%,财税、规工、固投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省领先,产业创新竞争力、全社会研发投入等6项指标位列国家级新区前二。
5月7日,长沙北斗研究院总部基地封顶仪式举行。
这些数据,无疑是新区用“快”节奏践行国家级战略平台使命的有力证明。
2025年开年,53个项目再度启航,277亿元投资精准注入智能网联、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为新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中联智慧产业城四大主机园区全面建成,成为行业发展的标杆;世界计算·长沙智谷集聚算力企业超200家,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虞公港一期开港即跻身长江中游枢纽港,改写了湖南的水运格局。这些项目从签约到投产的平均周期大幅压缩至18个月,“新区效率”一次次被刷新,在经济发展的赛道上一路疾驰。
今年初,揽月空间技术产业园在湘江新区开园。5月11日,公司董事长侯建军介绍,产业园投产前,公司卫星反作用飞轮年量产能力不到1000台,投产后,其卫星反作用飞轮年量产能力达1万台,可保障不少于2000颗卫星的发射任务,有效破解了企业发展的产能瓶颈。“产业园的建设让公司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湖南营商环境友好,产业园从建设、搬家到形成产能,仅用时298天。”
快,不仅体现在物理速度上,更体现在创新浓度的爆发式增长。新区研发投入强度高达9.5%,远超全省平均水平,彰显出对创新的高度重视。岳麓山实验室、湘江实验室等汇聚20余所高校资源的“最强大脑”,成为创新的策源地。在这里,诞生了深海采矿车、超级计算机等“大国重器”,不断提升着国家的科技竞争力。
同时,新区培育了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新材料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突破1000公里,数字经济规模占据长沙的半壁江山。“拿深圳工资,住长沙房子,干全球事业”这句响亮的标语,生动地展现了新区优质的创新生态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巴斯夫杉杉与湖南湘江新区之间,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也吸引了无数全球新质生产力“持有者”在新区安家立业。
据巴斯夫杉杉相关负责人回忆,公司启动长沙基地二期工程动力锂电池三元材料智能工厂建设时,能源需求量陡然提升,新区急企业之所急、供企业之所需,协调国网长沙供电公司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110千伏专变外线工程。基地二期产线工程投产后,单车间产能可达一期单个车间的6倍,预计将正极材料年产能提高至10万吨。
人文根基的静水流深
经济发展一路高歌猛进,而文化浸润的步伐却如湘江水般,无声却深邃。在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每一块曲面玻璃的弧度都经过精密计算,13884块异形幕板拼接成“芙蓉花开”的独特意象。这座历时5年精心雕琢而成的建筑,从扎哈·哈迪德的手稿到市民开放日,经历了无数次设计与施工的智慧碰撞。
在新区,文化浸润的步伐如湘江水般,无声却深邃。
如今,它不仅为市民带来世界顶级的艺术盛宴,更是成为了市民的“美学课堂”。
“我家就住在梅溪湖附近,以前总觉得艺术离我们老百姓很远。但自从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后,我经常带孩子来这里,他在这学画画,我就在旁边听听音乐会,感觉生活一下子丰富起来了。这里真的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美好的体验。”市民唐先生感慨地说道。
面对每年新增2.8万学龄人口的教育压力,新区秉持“慢工出细活”的教育哲学。2023年,50所新校拔地而起,精心打造的“15分钟入学圈”覆盖全域,让孩子们能够轻松就近入学。博才、长郡等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广泛推行,优质教育资源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到城乡的每一个角落。
岳麓山下,千年文脉的当代续写正徐徐展开。“岳麓山52阅读”计划创造了新的文化景观:止间书店的黑灰色调与暖黄灯光,成为学子们心灵栖息的港湾;爱晚·驿读书亭隐匿在登山步道间,扫码即可取阅湖湘文化典籍。223个社区图书室、1000余场阅读活动织就的“书香网络”,让新区在2022年成功跻身全国“书香城市”十五强。
岳麓山下,千年文脉的当代续写正徐徐展开。
“我特别喜欢在止间书店看书,这里的氛围特别好。每次来都能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感觉整个人都得到了滋养。”热爱阅读的市民陈女士分享道。
新民学会旧址的砖瓦、萧劲光故居的木梁,经数字化测绘后原样复刻,让历史的记忆得以完好保存;后湖艺术区的老厂房变身设计工作室,斑驳墙面与玻璃幕墙相互映衬,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美共生。这种“慢”,是城市对历史的崇高致敬。据统计,2024年湘江新区全年接待旅游人数突破4000万人次,月均入住千人以上的酒店数量增长23.5%,有力地证明了“文化慢火”熬出的醇厚魅力。
新质生产力的生长逻辑
在湘江新区,快与慢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成就、协同发展。
世界计算·长沙智谷未来将落地多个AI场景,为产业创业提供实践,也为园区发展构建新未来。
新区始终将“人的尺度”融入发展逻辑。当53个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时,18条支路街巷同步启动“微改造”,街角花园为人们带来一抹绿色与惬意,治愈“水泥森林”带来的焦虑;当万亿级产业集群崛起时,社区老年食堂、普惠托育点悄然布局,构建起温暖的“15分钟生活圈”,让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这种快与慢的平衡,最终体现在居民“幸福感”的量化提升上。
站在新十年的起点,湘江新区提出“2035年经济总量破万亿”的宏伟目标。在其规划文本中,“生态廊道”“人文韧性”“终身学习型社会”等关键词出现频率超过百次。在湘江科学城的设计中,30%的土地被划定为“不可开发区域”,为候鸟迁徙和市民漫步留出空间;在智能网联测试区,无人驾驶汽车与骑行绿道共享路权,体现了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这种发展观,恰似岳麓书院的千年古树,既有向上奋力生长的枝干,又有向下深深扎根的耐心。
快,是国家级新区肩负的使命,是推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慢,是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的基因,是守护人文底蕴、传承历史记忆的坚实根基。湘江新区正以独特的“时空辩证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写下生动而深刻的注脚:发展可以如雷霆万钧般迅猛,但必须为每一粒梦想的种子提供扎根生长的土壤,让每一次发展的飞跃都带着文明的温度,实现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生态保护的协调共进,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贺卫玲
编辑:胡红叶
本文为工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