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潮的螃蟹丨从艾爱国到“艾爱国们”

来源:红网 作者:刘放明 编辑:罗倩 2025-04-30 10:57:21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放明 湘潭报道

一年一度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

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湖南,又有一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其中有多位是工匠人才。

图片

▲大国工匠艾爱国检验焊接成果。(图源:湘钢工会)

在湖南,提到大国工匠,大家首先会想到艾爱国。

艾爱国这把“永不熄灭的焊枪”,已经成为湘潭乃至湖南产业工人的一个“精神符号”。

43年前拿下湘潭第一个气焊和电焊“双证”后,艾爱国一路攻克400多项技术难题,改进100多项焊接工艺,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并在全国范围内培养焊接技术人才超过600名。

图片

▲艾爱国指导徒弟们学习焊接技术。(图源:湘钢工会)

今年4月27日是首个“湘潭工匠日”。

几乎同一时间,湘潭6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进京,参加五年一次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这6人中,就包括此次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的湘钢焊接首席技师欧勇,他是艾爱国的徒弟。

如今,湘钢文化园里的艾爱国焊接实验室,已经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包括欧勇在内,越来越多的焊接人才从这座工作室的电光火花中走出。

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大量高水平的产业工人,如何实现从艾爱国到“艾爱国们”,是一道重要命题。在AI重构世界的当下,匠心仍是不可替代的文明密码。

【城市与工匠】

现实语境中,“工”与“匠”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技艺境界。由“工”到“匠”,是一个不断提升、日积月累的过程。

湘潭,是一座富有“工匠”底蕴的城市。

图片

▲湘潭鸟瞰图。(方阳/摄)

早在“一五”“二五”时期,湘潭就被国家列为23个重点发展的工业城市之一、中南地区重点建设城市之一,湘钢、江麓、江南等一批大型国企和全国重点建设项目相继落户,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之城。

随之而来的,是大量产业工人纷纷扎根。

工业经济的发展壮大,让湘潭蝶变为以先进制造业为中心、以四大战略性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工业新城,目前全市已具备36个工业门类和12条完整的新兴优势产业链。

图片

▲湘钢文化园五米炼钢生产线。

据报道,湘潭目前有产业工人近40万人,其中技能人才18.37万人、高技能人才5万人,涌现出大国工匠艾爱国、大国工匠年度提名人选徐仲维、大国工匠培养对象罗军等一批杰出工匠。

这支队伍,日益成为产业强市的宝贵财富和坚实后盾所在。

去年,湘潭工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2%,几乎占据“半壁江山”。今年一季度,湘潭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

可以说,产业工人是湘潭工业经济增长的“最大功臣”,也是产业升级的“硬核力量”。

【新手到大师】

工匠的培育并非一蹴而就,离不开政策的土壤。

早在2018年,湘潭就出台《“莲城工匠”铸造工程实施细则》,对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完善激励机制等作了具体安排。

2024年,又推出10条硬核措施,不断提高湘潭工匠人才待遇。其中明确,由市总工会建立湘潭工匠人才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

这一年的9月25日,经湘潭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将每年4月27日设立为“湘潭工匠日”,进一步营造尊崇工匠人才的社会氛围。

图片

▲4月28日,湘潭市举行庆祝第135个“五一”国际劳动节暨首个“湘潭工匠日”大会。(楚湟/摄)

此次在首个“湘潭工匠日”大会上,湘潭又发布《职工职业技能等级提升激励暂行办法》《职工发明专利创新成果激励暂行办法》,拟通过“技能+创新”双轨激励模式,推动工匠队伍建设。

在培养工匠这件事上,湘潭还多次在省内“吃螃蟹”。

比如,先试先行“新八级工”制度;在全省率先开展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评聘;率先试点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的双向通道。

工匠的成长,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

近年来,湘潭市探索“七分法”培训模式,通过分龄、分群、分业、分时、分地、分单、分级的方式,精准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

技能竞赛是带动培训的有效途径。

图片

▲欧勇在工作中。

全国劳模欧勇就提到,从技校毕业时,他的焊接技术“很一般”,是漫长的职业生涯里,除了师带徒、技术攻关,一个接一个技能竞赛让他有了更多锤炼绝活的机会。

在湘潭,近年来500余个省、市重点项目赛事,吸引了10万余名职工参加,200余名职工从中荣获“湘潭市技术能手”称号。

湘潭还注重校企合作,启动建设一批“双师型”名师(名匠)工作室和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

图片

▲湖南工匠学院湘潭分院揭牌仪式现场。(图源:莲城工会)

今年3月5日,湖南工匠学院在湘潭地区的两所分院分别揭牌成立,打造“理论教学+项目实战+技能竞赛”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

最近,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等8家单位被确定为湖南工匠学院湘潭分院实训基地。

▲视频制作:楚湟

从“新手”到“大师”,湘潭为产业工人搭建起了成长阶梯。

湘电集团刘新新就是受益者之一,他从“刚入职时连焊枪都握不稳的‘电焊小白’”,到独创“螺旋式焊接法”“三秒快速热接弧法”,并以毫米级精度攻克230吨矿车焊接难题,如今已经成长为湘电集团的首席技能大师。此次,也获评“全国劳模”。

【传承和弘扬】

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

湘潭产业工人展现的工匠精神,是红色基因的自然绽放,也是湖湘基因里“闯”与“创”的本色表达。

于湘潭而言,如何培育更多的“行业状元”“金牌工人”,并非没有更进一步的空间。

图片

▲2024年7月23日,湘潭市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暨首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比赛现场。(图源:湘潭市人社局)

持续擦亮“艾爱国”品牌。

如今,湘钢文化园里的艾爱国焊接实验室已成为工业旅游的重要景点,不时有年轻人前来打卡拍照。

近年来,艾爱国的故事常见于各大媒体,但对于“大国工匠”的宣传仍需放大声量。引导更多的年轻人,认识艾爱国、认识产业工人,了解他们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

图片

▲艾爱国焊接实验室。(图源:湘钢文化园)

湘潭可以在全域进一步营造崇尚“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让人民楷模、国家栋梁成为被追的“星”。

不断厚植工匠的成长沃土。

劳模工匠的成长环境,优无止境。

特别是作为正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的湘潭来说,技能人才与创新动力的“火力不足恐惧症”依然存在。

让人才跟上发展的需要,湘潭仍需不断为产业工人的成长扫清障碍、理顺逻辑,厚植工匠成长的沃土,当好工匠的“娘家人”,让更多“千里马”在莲城大地竞相奔腾。

图片

▲金杯电工电磁线漆包线车间。(图源:湘潭高新区)

始终树牢工人阶级地位。

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毛泽东同志当年给工人讲课,用“顶天立地”四个字解释工人的“工”字,帮助工人认识自身的地位作用。

湘潭是伟人故里,在发挥工人团体力量、提升工人群体福祉、树牢工人阶级地位方面,应展现更大作为和更多担当。

文末gif.gif

来源:红网

作者:刘放明

编辑:罗倩

本文链接:https://hngx.rednet.cn/content/646948/74/1491960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工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