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引力场丨新兴产业“县域深耕”的共生法则

来源:红网 作者:汪衡 编辑:廖轩仪 2025-04-27 18:13:22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推进产业有序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湖南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延伸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建“4×4”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的推动下,各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稳健而有力。

4月24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湖南引力场——产业转移中的湖南“链”接术》系列报道,讲述湖南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企业跃迁升级的故事。本期,关注新兴产业如何与县域经济共生共荣。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汪衡 永州、长沙报道

3月29日,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的专场对接会在长沙举行。

3月29日,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的专场对接会在长沙举行。会上,湖南省永州市江华县电动工程车双电机智造基地及绿电综合开发利用项目被重点推介。

这座曾因“四不靠”(不通江达海、无高铁通达、水运航空空白、远离中心城市辐射)而饱受区位之困的县域,曾长期面临工业底子薄、产业配套弱的“先天不足”。

但如今,这里已悄然崛起为粤港澳大湾区电机产业链的“关键拼图”——78家电机企业在此集群发展,产品在全省细分领域市场占比超90%,全国12%的市场占有率,书写着从国家级贫困县到“中国电机之城”的逆袭传奇。

江华的崛起,正揭开一条新兴产业“县域深耕”的共生密码:当后发地区以精准定位破局区位桎梏,用特色产业激活发展动能,县域经济方能在区域协同中绽放别样精彩。

无中生有——小县城承接产业转移的逆袭之路

湖南锐毅马达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

走进江华高新区,湖南锐毅马达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映入眼帘。

机器轰鸣声中,38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工人们身着工作服,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他们正在赶制一批冰沙机电机,这些精密的部件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海外消费者手中的高端小家电核心动力。

然而,谁能想到,这家如今在江华风生水起的企业,几年前还远在千里之外的佛山。

“当初选择来江华,我们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湖南锐毅马达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金龙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几年前,随着沿海地区日益上涨的用工和水电成本,锐毅马达开始寻找内陆地区的转移之地。在多方考察后,江华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营商环境吸引了陈金龙的注意。

“江华毗邻大湾区,物流成本低,而且政府的服务非常周到。”陈金龙回忆道,“我们提出机器设备的搬迁和安装需要费用支持,县里很快就给了回复,并帮助解决了问题。”正是这种贴心的服务,让锐毅马达下定了决心,将企业搬迁至江华。

锐毅马达落户,只是江华电机产业崛起的开始。近年来,江华县委、县政府抢抓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将电机产业作为突破口,通过精准招商、以商招商,成功吸引了一大批电机企业落户。

从最初的湖南威斯特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到如今的湖南锐毅马达制造有限公司、湖南丰辉电机有限公司等,江华的电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我们刚来的时候,这里几乎没有什么电机企业。”湖南丰辉电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树辉说,“但现在,江华已经成了‘电机之城’,产业集聚效应非常明显。”

近年来,江华锚定“千亿电机产业集群”目标,按照“上游招下游、下游引上游、补齐产业链”的思路,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工艺,研制新产品,在电机产业科研上持续发力。在科技创新推动下,江华电机产业集群逆势上扬,从压铸到成品已打造成一条“生产、制造本地化闭环”产业链。目前,全县共有电机企业78家,年产电机5亿只。

江华电机产业的逆袭之路,是县域经济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生动写照。只要抓住机遇、精准施策、勇于创新,即使是最偏远的小县城也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县域智慧

承接产业转移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需要与本地资源禀赋深度融合的再创造过程。

在江华电机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江华县委、县政府并没有满足于此。他们深知,要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拓展新的产业领域。于是,江华电动工程车双电机智造基地及绿电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应运而生。

该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涵盖了双电机制造、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多个领域。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5万台电动工程车双电机、30万千瓦风力发电和20万千瓦光伏发电的生产能力,为江华的绿色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fad18711-0aba-4a20-8bd8-0e6519039867.jpg

湘西泸溪高新区鳞次栉比的厂房。

在湘西泸溪县,高性能铝基复合材料产业正蓬勃发展。泸溪凭借其丰富的铝土矿资源和扎实的铝加工技术基础,成功吸引了一批高性能铝基复合材料企业入驻。目前,泸溪高性能铝基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已拥有企业81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31家,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

在湘南衡山县,衡山科学城基地正全力发展智能视听产业。该基地依托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科技资源,成功引进了一批智能视听领域的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为衡山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江华的电机产业到泸溪的高性能铝基复合材料产业,再到衡山的智能视听产业……湖南各地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走出了一条条特色鲜明的产业承接之路。

这种“一县一业”的差异化发展格局,不仅避免了产业同质化竞争,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是湖南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重要智慧。各地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方向,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创新驱动等措施,成功打造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这种差异化的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湖南的产业竞争力,也为全国的产业承接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遍地开花——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组合拳”

江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产业转移是一场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市场多方协同。湖南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服务保障,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湖南各地政府充分发挥了引导和服务作用。他们通过精准招商、政策扶持、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为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为了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湖南各地政府还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行“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等改革措施,提升了政务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还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工作,为企业营造了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高端人才和技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和创新。

除了技术创新外,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企业还注重市场拓展和管理提升,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加强内部管理、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以江华电动工程车双电机智造基地及绿电综合开发利用项目为例,该项目之所以能够在江华成功落地并快速发展起来,离不开政府的精准招商和优质服务。

江华县委、县政府在项目引进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为项目提供了全方位支持和保障。特别是成为湖南唯一的全绿电运行示范县后,更是为电机产业发展插上了“绿色”翅膀。同时,项目方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拓展市场份额,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从个案剖析到模式总结,不难看出,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政府要发挥引导和服务作用,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企业要加强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市场要发挥资源配置和优胜劣汰的作用,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这种多方协同、共同发力的模式为湖南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也为全国产业承接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记者手记:从县域沃土看湖南新兴产业转移的破局与新生

众所周知,新兴产业似乎天然与一线城市、国家级新区划等号,但湖南的实践却撕开了这一思维定式——当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外溢潮涌动时,江华、泸溪、衡山等县域并未沦为被动承接的“产业洼地”,反而以黑马之姿,在电机制造、铝基材料、智能视听等细分赛道上跑出了“县域加速度”。

湖南县域承接产业转移,有三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是,县域经济不应是落后产能的“收纳所”,而应是新质生产力的“轻骑兵”。当一线城市受制于土地、人力成本时,县域凭借灵活的决策机制、充沛的绿电资源、较低的试错成本,更适宜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例如江华正在探索的“电机+储能”光储直柔系统,若在县域率先实现商业化,或将重构分布式能源格局。

二是,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空间位移,而是要素配置的“化学反应”。产业转移的真正价值应该在于激活县域的“沉睡要素”——将闲置土地转化为标准厂房,将返乡劳动力转化为产业工人,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绿电优势。这种要素重组带来的乘数效应,远超传统招商模式。

三是,县域竞争不应是同质化的“内卷”,而应是差异化的“生态位竞争”。从江华的“电机之城”到泸溪的“铝谷”,湖南县域通过“一县一策”的精准定位,避免了产业同质化竞争。这种“生态位竞争”思维,为全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当人们将目光从沿海都市圈移开,会发现中国经济的韧性正生长在广袤的县域土地上。湖南的实践证明:只要找到产业基因与县域禀赋的契合点,即使是偏远山区也能长出参天大树;只要构建起政府、企业、市场的创新共同体,县域经济就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超级孵化器”。

相关链接:专题丨湖南引力场——产业转移中的湖南“链”接术

来源:红网

作者:汪衡

编辑:廖轩仪

本文链接:https://hngx.rednet.cn/content/646948/61/1491081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工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