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冲 长沙报道
这几天,嘉宾云集湘江之畔,有场重要活动在湖南举行。
3月29日,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湖南)在长沙开幕。
活动以“一带一部 湘聚共赢”为主题,规格很高。
由工信部、湖南省政府共同主办,工信部党组书记李乐成、省委书记沈晓明致辞,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主持开幕式。
周济等5位院士和众多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代表出席。
▲活动现场。(陈杰/摄)
这是湖南首次“操盘”国家级产业转移对接活动。
说到产业转移,可能很多人“无感”,但这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前途命运关系甚大。
迄今为止,全球共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每一次转移,都造就了一批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或地区。
比如“亚洲四小龙”,就抓住了美国、日本、德国的产业大转移而迅速崛起。
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依托人口和改革红利,承接第3轮产业转移,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开启“外向型”经济增长之路。
对中部省份湖南而言,也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推动了全省制造业转型升级。
湖南省工信厅披露,2024年,湖南通过各种活动平台吸引承接项目近500个、总投资超2600亿元。
▲玉湖冷链(长沙)交易中心项目效果图。
目前,衡阳、郴州、永州、邵阳、怀化、湘西6个市州建成“湘南湘西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区”,岳阳、常德、益阳、衡阳、郴州、永州、娄底发展成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知名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正将关键工序、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布局湖南。
那么,承接产业转移,湖南优势何在?
不少参加本次活动的嘉宾在演讲发言或接受采访时,为湖南“画了像”。
比如,中国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朱宏任等多位嘉宾都提到了湖南的区位优势。
从地图上看,湖南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是长三角、珠三角与成渝经济圈几何中心。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让湖南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版图的“重要节点”,产业转移的“十字路口”。
▲长沙霞凝水运口岸。(石亮/摄)
还比如,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蒋艳认为,湖南制造业基础雄厚。
目前,湖南已培育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5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前列。
在海信家电集团副总裁鲍一看来,湖南有优良的营商环境优势,海信在湖南感受到了“雨天撑伞、雪中送炭”的服务。
海信正在宁乡投资建设第二期商用空调园区,投产后预计产值将达到100亿元。
据了解,在2024年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活动中,湖南、长沙均位列全国前十。
▲2月27日,海信长沙智能制造基地及研发销售中心项目奠基仪式在长沙举行。
除此之外,湖南还有科教资源丰富、综合成本较低等优势。
在活动开幕式上,湖南就这些优势进行了专门推介。
优势,可以转化为“真金白银”。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就给湖南带来了多重利好。
比如,有16个重点产业转移合作项目在活动现场签约,从空间分布来看,这些项目覆盖了全省绝大多数市州。
记者还了解到,通过此次活动,共征集项目543个,意向投资总额4481亿元。这对湖南而言是“硬核大礼包”。
并且,这些项目主要涵盖高端装备制造、绿色智能计算、新材料、航空航天及北斗等领域。
用一位参会人士的话说,以前招商像是“拼多多”,而此次活动像是湖南的“高定专场”。
▲现场举行项目签约仪式。(龚子杰/摄)
当前,全球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加速重构,区域经济版图正在深刻重塑。就国内而言,我国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发展需求迫切。
在这个背景下,湖南如何抓住这次活动的契机,更好承接产业转移?
虽有近水楼台之便,但仍须更加主动积极。
正如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蒋艳所说的,湖南区位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
但这并不意味着,湖南没有强劲的竞争对手。
仅在中部地区,能“打”的对手就不少,而湖南面临的竞争压力绝不仅仅在中部。
近年来,工信部相继在四川、甘肃、黑龙江、广西、云南、河南等省份举办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引导国内产业有序转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总投资50亿元的坚峰SEV智能电动车项目落户宁乡。
因此,湖南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用优渥的产业配套环境吸引企业、项目落户湖南。
开幕式上,沈晓明为湖南更好承接产业转移明确了四个路径:
● 建好产业承接平台;
● 完善产业承接机制;
● 深化产业开放合作;
● 营造良好承接环境。
产业转移,要注重与湖南的适配性。
在更加注重产业链招商、生态招商的当下,产业项目与地方发展的匹配度日益成为招商引资工作的一个重要考量维度。
工信部党组书记李乐成在致辞中表示“推动产业转移在精准有序上下功夫”。
产业转移不能等同于招商引资,但二者具有诸多共性。和招商引资相比,产业转移更加考虑项目与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条件的耦合度,也就是精准。
▲位于益阳的信维电科MLCC电子产业园。(钟浩/摄)
中国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朱宏任则建议,“湖南既要积极承接东部转移出的项目,更要从全省的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和发展方向出发,系统谋划形成嵌入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合作”。
他还建议,湖南要将企业和企业家作为产业转移的主体,让他们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可以唱出一部活泼的大剧。
如何在转移中加速升级,实现产业体系“双赢”。
从现实和历史来看,产业转移不是原有技术生产能力在空间上的简单平移,而是产业分工分化和产业结构加快升级的过程。
如何把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双赢”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很难被外力打破的产业集聚,这是做好承接产业转移这篇大文章的必答题。
▲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图源: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放眼全省各地,比如衡阳重点承接智能衡器计量、电子信息为特色的产业,永州以皮具箱包产业为切入点,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的皮具箱包生产基地……
当前湖南各市州正以“主场意识”,打造一批上下游关联、横向耦合发展的优势产业链。
湖南省工信厅厅长王卫安表示,在“一带一部”的黄金坐标上,湖南正以链长制为引擎,构建“链主领航、链长统筹、链生态赋能”的产业协同新范式。
▲在永州市蓝山县皮具箱包产业园内,工人对皮具产品进行整理打包。
产业梯度转移,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承接产业转移,更不是简单的招商引资。
在这场机遇前,湖南需以更大视野来看待分析问题,从而探索实现“双赢”和向高而攀的全新支点。
唯如此,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才能转的是产能,接的是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胡冲
编辑:罗倩
本文为工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