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新能源产业链:从技术破局到全球竞合的进阶之路

来源:红网 作者:贺卫玲 编辑:胡红叶 2025-09-24 17:27:04
时刻新闻
—分享—

宁乡经开区法恩莱特技术研发中心。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贺卫玲 长沙报道

一层仅4微米厚的隔膜,在位于宁乡经开区的湖南中材锂膜的智能化车间里缓缓移动,它既要保证锂离子畅通无阻,又要在高温时“勒令”电池停止工作——这薄如蝉翼的材料,曾是制约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今却成为湖南产业链突围的缩影。

2024年,湖南新能源产业实现营收6800亿元,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77.1万辆,排名从全国第八跃居第五。今年一季度,更强势跻身全国第四。

站在新能源“风口”,湖南以创新促发展,不断建链、延链、补链,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锂电池及先进储能材料产业迎“风”起舞,构筑起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体系。

技术补资源,材料先行破局

湖南的“新能源棋局”始于一场以弱禀赋开局的逆袭。直至今年临武发现大型锂矿资源前,湖南对锂、镍、钴等关键矿产资源开发有限,这反而倒逼出一条“技术补资源”的创新路径。

隔膜一度成为制约我国新能源产业前进的桎梏。2016年,中材锂膜落户宁乡高新区,在当地“股东式”服务支持下,实现了当年动工、当年投产。

中材锂膜车间。

如今,中材锂膜每小时的产量可满足约90辆新能源汽车的隔膜需求,其新研发的隔膜厚度获得高破膜温度和低热收缩率的关键突破。

同样在材料领域发力的法恩莱特,已从3C数码领域成功转型为动力电池电解液核心供应商。公司依托龙蟠科技、多氟多、小米等战略股东,创新开发出半固态/全固态电解质解决方案,拥有国家专利200余项。

中南大学化学电源与材料研究所所长唐有根揭示了湖南材料逆袭的密码:“从新能源产业人才聚集度来说,湖南达到了全世界最高密度。”他介绍,中南大学新能源产业从业者号称“十百千万”:10个以上二级学院,100个以上科研团队,1000名以上研究人员,10000名以上校友。

链式思维,构建产业生态圈

“福建宁德,湖南宁乡”,新能源材料“双宁”格局的说法在行业内不胫而走。宁乡经开区的招商策略不是“捡到篮子都是菜”,而是“按图索骥”,围绕已有“链主”的上下游进行“填空式”和“补充式”招商。

在这一思路下,正极材料行业排名前10的巴斯夫杉杉来了;拥有80余项负极材料专利的中科星城石墨来了;为比亚迪生产“刀片电池”的弗迪电池也来了。如今,宁乡已形成从正极前驱体到电池回收的完整闭环产业链。

湖南已聚集比亚迪、广汽埃安、上汽大众等10余家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形成新能源乘用车、客车、专用车同步发展的格局。2024年1至5月,全省锂电池及先进储能材料重点企业实现营收465.99亿元,同比增速17.6%。

中车电驱负责人展示了最新的电驱5.0产品平台:“多合一形态下重量仅78千克,助力整车续航里程较上一代产品提升30公里以上。”经过10年发展,中车电驱已构建起“关键器件-核心部件-系统集成”完整产业链配套能力,2024年累计销售产品80余万台。

出海破壁,开拓增长新空间

2024年9月,美国将我国电动汽车关税税率从25%调至100%,与此同时,国内锂电行业“内卷”加剧。面对双重压力,湖南新能源企业选择的破局之路是:出海。

中材锂膜首个海外生产基地落户匈牙利,规划建设8条先进涂覆隔膜生产线,打造年产能达6.4亿平方米的湿法涂覆隔膜生产基地。法恩莱特规划印尼工厂,三一氢能业务足迹延伸至澳大利亚、中东、欧洲等市场。

出海战略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出口业绩。今年前7个月,湖南省电动汽车出口73亿元、同比增长83%,锂离子蓄电池出口36.7亿元、同比增长104.6%。仅长沙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一家,就贡献了全省电动汽车出口额超五成。

湖南安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充电技术积累,推出便携式储能和家庭储能产品,对美国、德国出口分别增长73.7%、71.3%,显示出湖南新能源产品在多元化市场上的竞争力。

创新驱动,抢占产业制高点

在产业协同基础上,湖南持续通过创新链建设厚植技术优势。新产品方面,加快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开发;新平台方面,衡长株潭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产业集群成功创建国家级产业集群。

三一氢能工厂。

三一氢能负责人阐述了他们的制造理念:“我们做的不是实验室里的‘盆景’,而是要交付能在大规模风光电站稳定运行数十年的工业‘森林’。”成立仅三年的三一氢能已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其将工程机械制造经验“降维”应用于氢能装备领域,实现交付周期缩短30%。

湖南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项目全程代办、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提供从签约落户到投产达效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今年,湖南将继续壮大比亚迪、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等链主企业,布局建设中试平台,力争全省新能源产业链营收突破7230亿元。

从被“卡脖子”到自主创新,从国内市场“内卷”到全球市场布局,湖南新能源产业正在完成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的历史性跨越。面对未来,湖南的目标清晰——将阶段性的规模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全球竞争力。

来源:红网

作者:贺卫玲

编辑:胡红叶

本文链接:https://hngx.rednet.cn/content/646943/68/1530764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工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