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商业运营速度最高、技术最全面、运营场景最为丰富的国家,今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产业倍增计划,明确“产品高端化、要素国际化、市场全球化、技术自主化”发展思路,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体系。湖南轨道交通产业,正不断裂变升级、加速奔跑。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复兴号”动车组以时速160公里攀越而上。
雅万高铁奔驰,印度尼西亚迈入“高铁时代”。
快,是列车运行速度,也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奔跑的速度。
记者 向星华:快速增长过后,2018年以来,城轨和地铁建设逐渐收紧,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全国城轨线网规划年均批复仅404公里,比“十三五”期间下降了45%。国内需求增量放缓趋势下,产业的增长极在哪?
把地铁开上马路,中车新一代超级虚拟轨道列车正在浙江、福建多地飞驰。这款列车无需铺设轨道、架设接触网,最小转弯半径只有15米。中车株机研发出全轮电驱转向系统,抢先全球迈入电驱时代。
中车株机创新研究部控制研发主管 刘宏达:我们车辆走在的是一个电驱的时代,而其他同行或者其他国家使用的产品还在液压时代,我们的产品其实是领跑了一个时代,当时还是感觉到非常自豪的。
在成本方面,我国地铁造价约为4-7亿元/公里,而超级虚拟轨道列车的造价,只有地铁的十分之一,成本优势明显,被形象地称为“马路上的地铁”。
前不久,交通运输部等印发《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提出加快老旧机车淘汰,推动老旧内燃机车更新升级,轨道交通装备迎来新机遇。
上千吨的钢铁运输,过去是内燃机机车的主场。中车株机下线我国首台大功率纯电新能源调车机车。在涟源钢铁,机车一次能拉动1200吨钢铁运行128公里,相比内燃机车,一年能节省能源费用上百万元。
中车株机机车系统研发部系统设计师 张树勋:对于大功率新能源赛道来讲的话,它相对于小功率难度更高、技术要求更高,株机公司作为这种行业的这种技术引领者,哪里有需要、哪里有难度,我们迎难而上,挑战所有不可能。
记者 向星华:提起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你会想到什么?呼啸穿梭的复兴号,“贴地飞行”的磁悬浮列车……其实,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拥有的,不单单是高铁。在湛蓝大海,漂浮式风机横空出世;在大漠高原,储能系统将电力尽入囊中。
大海之上,白色“大风车”不停转动,3月22日,中车株洲所发布全球最大的20兆瓦漂浮式风电机组“启航号”,将风力发电的疆域拓展到了深远海域。
风机,也叫“立起来的高铁”,风力发电与高铁制动的过程和原理如出一辙。正因技术同源,从造高铁跨界,中车株洲所进入风电新赛道,技术上几乎没有阻碍。
中车株洲所董事长 李东林:我们要努力打造生态圈,我们的研发、我们的产业化,一定要跟我们的外部环境形成共同体,更多地去对接外部的资源,形成多方位的创新链。
依靠创新,走好两条钢轨;探索跨界,走出两条钢轨。株洲裂变出新能源、高分子新材料、电力电子器件、汽车电驱、海工装备等多个细分产业。其中,高分子新材料、电力电子器件及应用、陆上风电装备已获批省级产业集群。
在龙头带动下,一批“小巨人”企业拔节生长,在细分赛道大放异彩。目前,由中车株洲所孵化的7家企业,已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中车株洲所总工程师 冯江华:链主的责任就是要把这个相关的配套的一些产业、技术以及人等等这些方面都协同地发展起来,这样才能够使得整个产业,或者是一个细分领域能够健康稳健的、长远的发展。
如何让产业裂变更加迅速?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工作专班表示,将进一步强化骨干龙头、标杆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聚集和倾斜更多要素资源,刺激优势企业创造更多裂变“爆点”,孵化一批中小企业,配套引进培育一批上下游企业,推动“交通+能源”双赛道双集群发展。
湖南省工信厅厅长 王卫安:科学运用好深化改革这个“重要法宝”和“关键一招”,扎实推进国省产业链群生态建设、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上持续用力,不断取得标志性成果。
2027年,湖南将力争轨道交通装备集群产值超过2000亿元,推动能源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工业与自动化产业集群倍速前行。
来源:湖南卫视新闻联播
编辑:冯竞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