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由铁道部田心机车车辆工厂(今中车株机)研制的我国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资料图片)
1987年株洲硬质合金厂。黎善绍摄
2012年株洲市芦淞区五里墩乡山河智能航空产业基地,3架白色的“欧若拉”飞机停在厂房内。汪成摄
2021年由中车株机与国家能源集团联合研制的全球首台最大功率电力机车上线运行。张灿强摄
株洲市神农湖远眺。(株洲市委宣传部供图)
如火如荼的株洲“厂BA”。(株洲市委宣传部供图)
中车株机公司即将交付给海内外客户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企业供图
李永亮易汝青夏四亮邹育婧
摊开新旧两幅城市地图,株洲73年变化翻天覆地。
1951年,刚建市的株洲原为湘潭县辖的一个区,面积0.5平方公里,人口7264人;73年后的今天,株洲版图扩至1.1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5.2万人。
株洲发展史不只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拓城史,还是一部浓缩“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迭代的工业史。从新中国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到改革开放40年来“40个经济发展最成功的城市”,再到初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制造名城,株洲踏准时代节拍、抢占历史机遇,一路攻坚、一路凯歌,坚定走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新产业体系支撑经济行稳致远
建设路与新华路交叉形成的十字路,是株洲河东城区路网主骨架。其中,建设路绵延向北,连通老城区和清水塘产业新城。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开始,株洲城区向北,一个叫响石岭的地方,山头耸立,草木葱郁。
从五湖四海赶来建设新株洲的年轻人不畏艰难险阻,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石峰山以北15平方公里蛮荒之地建成清水塘老工业区。
以清水塘老工业区为核心,株洲人怀抱工业强国之志,研发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290多个第一,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70余年沧桑巨变。今天,老工业区摇身变为产业新城,原来区域内的261家冶炼、化工企业早在2018年就全部关停搬迁,取而代之的是三一能源装备园、中车双碳产业园等新兴产业园区。
这场始于2014年、至今仍在继续的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壮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极为罕见。
清水塘的“腾笼换鸟”,是近年来株洲产业转型升级、求新求实的缩影。
“过去靠制造业起家,现在是制造业当家。”2021年,株洲新一届领导班子认为,工业是株洲的底色,必须坚持先进制造业当家毫不动摇。
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株洲高标提出,全力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奋力谱写现代化新株洲壮美篇章。
做好“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文章,重点谋划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3个优势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高分子新材料等3个战略产业,陶瓷、服饰、烟花爆竹等一批传统产业和北斗、永磁动力、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一批新兴和未来产业,株洲初步构建“3+3+2”现代化产业体系。
制造名城,步履铿锵,名副其实。株洲国家级产业集群现占全省“半壁江山”,先进制造业城市居全国第36位,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单位GDP密度居全国首位。2022年以来,制造业占地方税收比重超过房地产业,成为拉动地方税收增长“第一动力”。
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加快崛起,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挺起制造名城“脊梁”,支撑地方经济行稳致远。
今年上半年,株洲市地区生产总值1853.63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居全省、省内A类市州第一。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10.6%的显著增长,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速4.6个和3.8个百分点,稳居全省首位。
新城市生态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在刚结束的法国巴黎奥运会上,由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电动公交巴士,稳稳行驶在塞纳河畔,获得奥运健儿和全球游客的赞誉。
“株洲制造”正以更快速度出海。今年上半年,株洲出口92.2亿元,同比增长60.4%,增速连续四个月全省第一。
自2021年开行以来,始发株洲的“湘粤非”国际班列已开出1000趟班列,为株洲及周边城市企业提供一条通往全球市场的快速、稳定的物流大通道,帮助终端制造企业降低物流成本近亿元。
物美价廉的物流,事关企业发展,也关系到城市的竞争力。
为改变公路运输“唱主角”、企业物流成本较高的尴尬局面,株洲大力发展公铁水多式联运,铺开一张全新的物流网。去年,该市铁路、水运占比较2022年提升近3个百分点,公路运输占比降至90.76%。
株洲现代物流业发展3年行动方案明确,到2026年,全市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较2023年下降1%以上,降至13.2%以下。
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对城市产业生态、人居生态提出更高要求。紧盯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株洲改革攻坚,精准破题,不断积蓄、形成新的发展势能,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园区轻装上阵,产业发展快马加鞭。株洲园区全面向“会算账、善经营、能赚钱”的泛投资机构转型,大力推进精兵简政、赋权强园、市场化经营,让园区回归主责主业。截至目前,全市13条产业链全部确定主承载园区,园区主导产业营收占比达59%;株洲市园区干部由1620人减至393人,精简75.7%;园区亩均税收从两年前的16.7万元增长至19.95万元;下放园区市级权限115项,实现园区事园区办。
成本优势形成,项目招引落地见效。坚持以降低企业生产综合成本为目标,大力开展“一降一升”行动,出台落实一揽子举措,着力降低企业用地、用能、融资、物流以及制度性交易等成本,提升企业科技竞争力、“数智赋企”行动力度、人才引育服务水平、企业开拓市场能级、“企业办事不求人”机制效率。去年,株洲园区用电成本下降1%以上;审批办理时间平均缩减8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129.39亿元,增长0.8%,高于全国8.6个百分点,吸引企业投资发展的综合成本优势加快塑造。
民生福祉增强,幸福株洲可感可得。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三微六位”改革(“微改造”“微服务”“微实事”,学位、岗位、床位、梯位、车位、厕位),系统部署42类72项工作任务。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增值收益购买电梯保险机制在全国推介;建宁驿站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有望成为全国公厕建设标准。全域推行“党建引领小区治理‘1+6’模式”,建成1075个小区党支部,实现小区党支部全覆盖,引导5.8万余名在职党员进小区,推动解决一大批群众“烦心事”。
近两年来,株洲以问题为导向,相继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作风建设年活动、重大项目攻坚年活动、创新成果转化年活动,解当下之急,谋长远之计。
截至8月初,株洲今年已开展“破茧蝶变”主体活动80余场,通过与高校院所频繁互动,推动90余个项目在株洲落地。
上半年,株洲实际开工重点项目175个,实际竣工59个,完成投资558.98亿元,为年度计划任务的54.6%,顺利实现“双过半”。
新城市生态,加速形成新的城市竞争优势。
今年上半年,株洲新签约合同项目171个,合同投资总额471.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0个,占比70.2%,合同投资额444.3亿元。10亿元以上项目8个。新注册外资企业10家,实际利用外资532万美元。全市新注册湘商投资经营主体158家。湘商回株投资实际到位资金额197.2亿元。
截至6月底,株洲实有经营主体49.51万户,其中企业13.85万户;净增经营主体12360户,其中净增企业4852户;新增“四上”企业138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6家,均居全省第二。
新城市形象锻造更强软实力
一场篮球赛,改变了人们对株洲固有的老工业城市印象。
今夏,来自长株潭三市的14支企业球队在株洲同场竞技,精彩纷呈。球场外,160余个摊位汇集各类美食,远道而来的客人三五相邀,喝酒侃球,激情度夏。
传承特有的厂矿篮球文化,株洲在产业发展和民生福祉间找到“最大公约数”,创新举办厂BA,带给人们无限的快乐,成为一代人的美好记忆。日均人流量约8.2万人次,最高超28万人次,总计达500余万人次。
“‘住株洲的房子、拿一线城市的工资、干全球的事业、过北欧小城的生活’这句宣传语,前三者好理解,但什么才是‘北欧小城的生活’,原来感受不明显。自从办了厂BA,深切感受到了。”中车株洲所一位员工说。
厂BA的流量密码迅速被拷贝,醴陵捡瓷、芦淞淘衣、轨博会开门办展等新的城市营销策略活动相继实施。
为吸引年轻人走进株洲,株洲市主要领导不遗余力、亲力亲为。
今年5月20日,株洲为50对青年人才举行集体婚礼,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以写信的形式为新人送上祝福,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恢清以证婚人身份为新人证婚。
去年10月,曹慧泉、陈恢清分别带队走进北大、清华,开展城市推介和招才引智活动。
固有、传统的城市形象悄然嬗变、刷新,株洲向世界递出“新名片”。
——这是一座绿色之城。坚定做好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后半篇文章”,持续推动产业“黑”转“绿”、继2020年获评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后,去年又荣获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
——这是一座创新之城。传承“厂所结合”基因,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7%,稳居全省第1,湖南“百强高企”前10名株洲占6个,在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排第32位。
——这是一座青春之城。围绕青年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出台一系列政策,精准满足青年发展需求。精心举办青年人才集体婚礼、厂BA、人才沙龙等活动,全力打造青年“强磁场”,不断焕发城市“年轻态”。
新城市形象,让人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株洲。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党委统战部部长宁琦主动为株洲“站台”:“今天的株洲正处在蓄势而上的关键期,希望北大学子通过此次活动,能够走进株洲、了解株洲,最后选择株洲、扎根株洲!”
不一样的株洲,成就不一样的青年。
“株洲制造业发达,安家成本低,两年买车,三年买房,实现安家、立业双赢。”两年前,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的李加强面临择业选择。经过抉择,他最终入职株洲的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并很快干出成绩,成为主任设计师。
来自河南许昌的辛晴,从湖南工业大学毕业后,留在株洲从事服装方面的工作。今年厂BA开赛后,她在场外摆摊售卖美食,因颜值高很快成为热门摊位。她希望尽快在株洲结识有缘人,成家落户。
70余载不舍追求,勇挑重担,工业株洲厚积厚发,创造一个又一个工业传奇。
新时代不负使命,敢于担当,制造名城求新求实,书写工业城市高质量发展“范本”。
号角争鸣,鼓帆前行。站在新的起点,朝着新的目标,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株洲必将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张甜-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