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越上峰峦好风光——湖南湘江新区在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中“走在前、作示范”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张甜-网发 2023-09-18 15:53:46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湘江新区梅溪湖国际新城,长沙产城融合示范样板。

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夯实湖南新型工业化“算力”底座。

研发企业云集的麓谷科技园。谢望东 摄

世界计算·长沙智谷智慧展厅“数字空间站”。

湖南金融中心金融业态集聚,力创国家区域性金融中心。(本版图片由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宣传工作部提供)

王晗

在时间的坐标轴上,奋斗的足迹是鲜明的时代印记。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考察,为湖南擘画出“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勉励湖南“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

“走在前、作示范!”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湖南湘江新区(以下简称“湘江新区”)应声而动,一支高质量发展的进行曲在岳麓山下、湘江西岸激越奏响。

工程机械、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省总量一半;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算力水平国际先进、全国领先;外商直接投资增速全省第一,三类500强企业中国总部或区域总部纷至沓来……

春华秋实,芬芳满庭。又是一个金秋9月,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从湘江新区世界计算·长沙智谷迈出关键步伐。首开式上,8个揭牌项目,湘江新区占6席;16个签约项目,有5个落子湘江新区;6个云开工项目,湘江新区更是占了一半。

量变,往往酝酿质变。在全省奋力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当下,在长沙凝心聚力在八个方面“走在前、作示范”的当下,湘江新区笃行不怠,又一次以先锋姿态扛鼎发展使命,向高峰攀登进发。

回望过去,湘江新区步履铿锵,披荆斩棘;展望未来,这里山河远阔,征途璀璨。

“走在前、做示范”,何以湘江新区

在湖南奋力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征程上,湘江新区必定是责任最大、分量最重的一片拼图。这是区域高质量发展赋予它的历史定位,也是它勇担使命、砥砺前行的形象刻画。

先看职责使命。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要求湖南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加快形成结构合理、方式优化、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这一被概括为“一带一部”的战略论断,凸显了湖南在国家战略中的区位价值,也为湘江新区后来的发展明确了定位、指明了方向。

湘江新区是长沙市的重要部分,地处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4大国家级城市群的几何中心,是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内陆地区开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长江中游三省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就曾明确,武汉光谷科创大走廊、湘江西岸科技创新走廊、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建设将加速推进。

可以预见,湘江新区未来在挺起长江经济带“龙腰”、中部地区崛起“脊梁”中,也将担负起“新引擎、新动力”的重大使命。

再观底气自信。湘江新区作为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也是全省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科技创新高地。

这里有丰富的科教资源——

中南大学是锂电池材料产业的黄埔军校,湖南大学为国家超算长沙中心所在地;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57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云集,两院院士40余人,直管区人才总量超80万人。

这里有完备的产业体系——

深耕工程机械、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智能终端、智能家电、节能环保、新能源特色产业,推动智能网联与智慧工程机械融合创新应用。工程机械、新材料、电子信息3个千亿产业集群汇聚,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78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94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产值超100亿元企业10家。

这里有高能级创新平台——

作为湖南“4+4科创工程”核心承载区,湘江实验室、岳麓山实验室等4大实验室均布局于此,4个重大科学装置有2个成功落子;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多达769家;融算法、算力、算据于一体,成为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坚实底座。

  ……

无论是核心产业发展,抑或是城市品牌声量、人才资源储备,湘江新区都在一步一台阶、一日一进步。

在长沙市宣布全力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之时,湘江新区便一肩挑起“核心引领区”的重要使命。这是其奋力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生动践履,是彰显“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挺膺担当,更是释放“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满怀。

所谓高地起高楼,正是如此。

落子布局,时已至势已成

“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科学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在于它着眼国家需求和世界潮流,从长远的时间线来谋划湖南的发展。

而今,“考卷”铺满三湘大地,发展的“含金量”和“创新值”究竟如何?观者其实一目了然。

数据是最真实的记录者,也是最直观的“测温计”。

以2022年为例:湖南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8.2%;湘江新区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6.5%。湖南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达8%;湘江新区规模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1.76%,全国排名第二。湖南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其他成员国进出口分别增长46.4%、27.6%。湘江新区实现进出口630亿元,同比增长16%,完成额全市第一。

由此可见,湖南“三个高地”建设蹄疾步稳、景色可观,湘江新区起到了重要的“分子”作用。

“在刚才分享期间,3台挖掘机已经诞生了。”今年6月的“2023互联网岳麓峰会”智能制造主题论坛上,中联重科副总裁、总工程师付玲的一句话,更是道出了湘江新区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分量。

第三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上,湘江新区企业也大秀“肌肉”,27家企业百款重磅产品惊艳亮相,凭借世界前沿技术实力“出圈”。

在9月15日开幕的2023世界计算大会上,长沙参展的18家企业大部分就来自湘江新区,长城、鲲鹏、景嘉微等携芯片、操作系统、整机等“拳头展品”,为湖南先进计算产业展厅添足了科技光彩。

企业的活力,就是湘江新区的动力,更是湖南高质量发展的凝聚力。

科创浪潮涌湘江,只是湘江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冰山一角。推开大门往里细探,湘江西岸新一轮大发展的春意正喷薄而出。

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是一盘大棋局,既要科学布局、又要精准落子。

将目光投向深圳,昔日的小渔村为何能蜕变为今日的科创之都、未来之城?依托制造业起家,依靠科技与创新,是其过去四十多年来每次得以成功转型的重要因素。湘江新区的发展也恰恰契合了这一轨迹。

2015年5月24日,湖南湘江新区正式授牌。彼时,站在“十三五”起点上,以“一带一部”为发展战略坐标的湖南,正孕育着新的憧憬和希望。

八载时光,气贯长虹。湘江新区剑指“主特精深”,不断夯实产业生态和发展环境的坚实底座,为高地建设擎起前进的火炬。

广度上,在“三个高地”的培育壮大中,湘江新区以“梯度思维”精准布局——

坚持研发端、孵化端和转化端“三端”齐发力,夯实先进制造业“压舱石”;发挥“岳麓山”品牌效应,推动湘江西岸科创走廊、湘江科学城、湘江科创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高水平规划建设,打造科技创新核心“策源地”;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强化开放平台互动发展,持续推进招大引强,深化开放交流合作,建设湖南自贸区联动发展区。

深度上,不断夯实人才的“硬底盘”,不断做大招商的“软环境”——

一方面,全方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优化人才工作机制,形成“研究机构+天使投资+孵化服务+企业+政府”的“双创雨林生态”;另一方面,以政企“早餐会”、“雷锋式”服务、“面对面”上门走访等形式服务企业生产发展全周期,以“办不成事”窗口、“免申即享”“一枚印章审批”等形式强劲为企业发展增效赋能。

向下扎根,越广越深;向上突破,则越有后劲和韧劲。在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首开式上,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各赛道产业头部企业向湘江新区纷至沓来,便是这股后劲和韧劲的生动彰显。

双向奔赴,越上峰峦好风光

有这样一个生动比喻:“一个合唱团,要做到异口同声,就得讲究一个主旋律、一种节奏。经济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

对于湖南而言,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就如同指挥一首大合唱。在这首合唱中,长沙是领唱员,湘江新区无疑就是“C位”担当。

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

从全国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到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从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到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国家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系列部署,处处体现着“坚持‘共下一盘棋’,跳出‘各管一亩地’”的战略思维。

作为肩负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湘江新区“起笔”便被注入了改革创新的强大基因。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一国家战略平台的作用,为“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扛大旗”?湖南决策层看得深远。

彼时,湘江新区作为经济功能区,各种发展痛点逐渐显现,急需激发更多内生动力,激活更大潜能。

思路一变天地宽。2022年,湖南省委、省政府直击湘江新区改革痛点,向体制机制要活力,推动湘江新区、岳麓区、长沙高新区“三区合一”扩权赋能。

湘江西岸,一场以优化湘江新区管理体制为圆心的变革就此开启。

——全面推行机构整合。将原来56个职能部门整合为21个部门,构建“大部制、扁平化”运营机制;推行“全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推进“一支队伍管执法”。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三集中三到位+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审批服务模式,以“一个部局管理”“一个窗口进出”“一个指南办事”“一枚印章审批”“一件事一次办好”为主线,进一步优化流程,推动审批环节、资料、时限三大核心要素均压缩10%以上。

——规划建设一体推进。加速大王山片区建设,全面对接湘潭九华片区,在湘阴建立长沙临港产业开发区;探索推进“多规合一”试点,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强化区域承载功能。

  ……

一盘棋、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融合之效,释放出跨越发展的无限活力。

全新出发的湘江新区,直属区总面积达7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210万,统筹区包括宁乡和望城部分区域,进而延伸至九华和湘阴片区,形成了与统筹区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2022年,湘江新区GDP突破4000亿元,以全省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8%的GDP,居国家级新区第6位;外商直接投资26.5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全市的75%、85%;投入200多亿元建设交通融城项目19个,湘江科学城投资超千亿元……交出了“三区合一”后的首张漂亮答卷。

最新数据显示,自“三区合一“以来,湘江新区(长沙区域)经济总量在长沙市占比,已由过去的21.5%提升至2022年的24%,对长沙乃至湖南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和辐射作用更加显而易见。

徜徉于湘江西岸的秋日风光,岳麓山下人文荟萃,长沙蓝、星城绿、湘江清交相辉映;梅溪湖畔现代摩登,城市“超级中轴”双向舒展;湘江智能网联产业园“机声隆隆”,建设施工与研发测试都热火朝天;大科城内“天天路演”,资本与产业“火花四溅”;社区街巷里,一个个就医就学“便民生活圈”,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在湘江新区,城市与自然交织成景,科学与人文相得益彰,勾勒出一幅欣欣向荣、产城共融的发展新画卷,擦亮了认识长沙、了解湖南的一扇新窗口。

“勉力中流击楫,直须连钓鳌头。”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坐标上,湘江新区正对垒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的宏伟目标,搏击“三高四新”的美好蓝图,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奔赴山海之约。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张甜-网发

阅读下一篇

返回工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