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物制造的“常德模式”——从“国字号”科创论坛落地看常德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突围之路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姜美蓉 王明睿 编辑:姚晓雅 2025-09-29 09:52:27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9月29日综合(常德日报记者 姜美蓉/文 王明睿/图)

桃花源里,故梦千载;柳叶湖畔,胜友如云。

9月25日-26日,当清华大学主办的2025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花落常德,全国生物制造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等800余人齐聚柳叶湖畔,这场科创盛会的选址本身便成为时代命题——“为何是中部的常德?”

当千年古城遇上未来产业,常德交出了属于自己的答卷。

战略抉择:文化基因里的创新密码

常德的“突围”,始于历史的积淀。可以说,常德既有千年文脉的静水流深,更有产业变革的惊涛拍岸。

常德之名,始于《道德经》: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作为中华善德文化发源地,这座城市自古便蕴含着“创新求变”的基因,屈子在此行吟沅澧,留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名句。

常德在生物制造领域底蕴深厚。早在上世纪60年代,常德津市就采用发酵法制成晶体味精,开启了湖南省生物制造的先河。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津市酶制剂厂的产业启蒙,到如今合成生物制造产业规模突破百亿元,常德始终保持着“敢为人先”的改革锐气。

现在的常德,是全国最重要的是生物酶制剂、甾体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生产出口基地。截至2025年8月,全市35家合成生物制造企业实现产值87.59亿元,同比增长24.01%。

作为内陆城市,常德要发展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既无沿海区位优势,亦无科创优势,何以抢得先机?深圳瑞德林生物技术公司首席科学家黄华坦言,企业在考察十余个城市后,最终选择常德,正是看中这里有专家顾问、中试基地、产业基金等优势,常德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十分具有前瞻性。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生物制造产业总规模已接近1万亿元,发酵产能占全世界70%以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表示,未来,新成果在应用场景方面的先行先试成果转化,是最需要突破的。各地应因地制宜发展生物制造,做好生物制造顶层设计,做好生物制造政策的供给工作。

面对这个蓝海市场,常德当机立断,政策先行。2024年8月,常德在全省开先河制定《常德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8)》,随即出台配套措施,是中部地区首个出台相关产业政策的城市。省委、省政府助力常德抢占产业先机,“合10条”为常德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装上“加速器”。

产业发展离不开智力和资金支撑。常德用政策组合拳构建起“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设立50亿元生物制造母基金+10亿元常德科创引导基金,形成超400亿元基金矩阵。高标准组建的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委员会堪称豪华,由贺福初院士担任主任,29名专家中,其中12人专攻生物领域。

值得关注的还有“人才飞地”模式,常德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江南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等大院大所深度对接,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上不断实现突破。近年来,全市共吸引合成生物学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320余人。

 湖南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建成

 湖南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建成

科研成果实现“从0到1”的转化,关键在中试,常德正用平台建设填平这道“鸿沟”。常德经开区、津市的中试基地建成,0.5吨至20吨级的多条产线可解决小试到量产的衔接难题。与此同时,多地正在配备加速工厂,通过产业协同,想方设法降低企业成本。比如常德正建设规模15万吨的糖源中心,帮助园区企业糖源价格下降30%,检测成本降低8%—10%。

 两大中试基地建成

 两大中试基地建成

“政府和部门负责人谈到生物制造都眼中有光,这便是最大的竞争力。”华大集团执行董事、首席战略官梅永红接受记者采访时,将常德生物制造集群的崛起归因于良好的生态。他认为,常德虽无显著区位或资源优势,但通过政府长期坚持、全员形成产业共识,构建了汇聚技术、人才、资本的优质生态。

未来可期:构建生物制造的“常德模式”

当政策红利、科技力量、资本活水与产业势能在此交融,常德不仅为这场高规格论坛提供了产业实证场景,更以“常德模式”诠释了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未来图景。

在位于常德经开区和津市市的中试基地,每天上演着科技转化的“魔法时刻”——“让实验室成果最快10个月实现量产”。这种“中试+加速”的双轮驱动模式,正是常德构建产业生态的核心密码。

此次论坛上,常德经开区重点推介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基地。该基地以其系统化的中试支撑与产业配套体系,为破解成果转化难题提供了“常德方案”。为强化项目承接与转化能力,常德经开区着力构建了关键的中试转化平台,配备了医药类0.5吨级(GMP标准)及工业类5吨级、10吨级、20吨级4条中试产线。这一平台旨在为技术成果提供可靠的工艺验证和全面解决方案,加速从实验室样品到生产线产品乃至市场化商品的转化进程,并已具备相当的代工生产能力。

 生物制造企业的智能化生产线

 生物制造企业的智能化生产线

津市高新区集聚生物制造产业骨干企业27家,可生产高端产品200多种,除了构建起“研究院—创新中心—中试基地—加速工厂—产业园区”生物制造全链条孵化体系,还搭建了总规模200亿元的16只产业基金,投资103个项目,形成了“飞地研发+津市制造”的模式。这里既有慕恩生物全球规模最大(32万株)的微生物菌种库,也有瑞德林国内领先的多学科技术平台;既有利尔生物全球首条万吨级精草铵膦产线,也有溢多利占据国内30%市场份额的饲料酶制剂。这种“大象起舞”与“蚂蚁雄兵”并存的格局,展现出惊人的产业韧性。

站在2028年实现300亿产值的目标门槛上,常德的探索和实践为中部城市提供三大启示:

产业升级需要“战略定力”。面对传统产业调整阵痛,常德没有盲目追逐风口,而是立足资源禀赋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此,常德颁布全国首部合成生物制造领域地方性法规,标志着常德在抢占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新赛道、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方面迈出了法治化、规范化的关键一步。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定力,使其在生物制造赛道实现弯道超车。

创新生态依赖“系统思维”。作为长江经济带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交会的战略支点,常德,正以生物制造领域的综合优势,书写新时代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华章。从法规保障到基金矩阵,从中试平台到人才飞地,常德构建起覆盖创新全链条的生态系统。

城市跃迁呼唤“文化自觉”。从“桃花源里的城市”到“生物制造谷”,常德这座城市,将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融入绿色发展实践,让陶渊明笔下的千古梦想与现实生活完美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质。“我们从2019年开始跟常德接触以来,每一次来常德都有新的收获。”慕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先芝对常德发展未来产业充满期待。

今天的常德,正全力争创国家生物科技和生物制造产业先导区。德者,得也。正如这句流传千年的善德箴言,常德——这座因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而闻名的千年古城,正以生物制造产业为支点,书写新时代的“桃花源记”!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姜美蓉 王明睿

编辑:姚晓雅

阅读下一篇

返回工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