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规模工业增速稳居全省第一 株洲工业何以争先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永亮 易汝青 谢军 编辑:周怡琳 2025-02-05 08:57:04
时刻新闻
—分享—

航拍株洲·中国动力谷。(资料照片)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辜鹏博摄

“株洲市2024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4%,增速自当年6月以来稳居全省第一,创近10年来最好成绩。”近日的一次会议上,株洲市工信局局长宋长征兴奋地说。

株洲工业何以争先?带着疑问,记者深入株洲走访。

先进制造业挺起“脊梁”

行走株洲,处处皆可感受到制造名城“老树发新芽”的浓郁气息。

2024年,株洲市工业增加值达1558.1亿元,增长8.8%,占GDP比重达39.9%,占比跃居全省第一;对GDP贡献率达63.9%,同比提高23.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达10.4%。

株洲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说,得益于近年来加速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升级,株洲规模工业36个行业大类中有26个增加值保持增长。

透过两组数据可管中窥豹。2024年,株洲市规模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5%,拉动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0.9个百分点;规模工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5%。

“过去靠制造业起家,现在是制造业当家。”株洲本届领导班子认为,必须坚定发展先进制造业。

在培育制造名城的战略指引下,株洲勤做“减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善做“加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老工业裂变,新产业崛起,变化“肉眼可见”。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等传统产业加快升级;北斗、永磁动力、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一批新兴和未来产业加速构建。以北斗产业为例,短短两年,株洲就构建起从部组件研发、整星制造、星座营运到场景应用的北斗全产业链。

向新而行、向高而攀,株洲制造业整体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构建起具有株洲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先进制造业挺起制造名城“脊梁”。2022年以来,株洲制造业贡献的税收稳步成为地方税收增长“第一动力”。2024年,株洲入选全国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案例,在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中的排名上升至第37位。

梯度培育优质企业

年末岁初,湖南德智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柴攀带领管理层,“复盘”公司发展之路。

2017年,德智新材在株洲高新区注册成立,主要从事半导体用碳化硅部件材料的研发制造。

漫长的研发期和庞大的资金消耗,成为德智新材创业初期的关键痛点。

为扶持德智新材,2019年,株洲高科集团投资200万元,帮其解决燃眉之急。

5年后的今天,德智新材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起湖南株洲、江苏无锡两个研发制造基地,在业内比肩全球顶级制造商。

“德智新材从孵化到腾飞,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柴攀不由感慨。

培育企业“森林”,方可成就制造名城。

“突出企业‘多元裂变’,完善优质企业培育机制。”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要求,分层分类精准指导服务,按照“扩增量、提质量、稳存量”思路,培育优质企业。

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方案制定并落实,企业数量、发展质量“双量齐升”。

2024年,株洲新增规工企业约150家,在库总数迈上2200家新台阶;新增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3家、累计突破500家,国家“小巨人”企业提前两年实现县(市、区)全覆盖;新增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1个,其中国家级9个,位居全省第一。中车株洲所、时代新材年营收分别突破600亿元、200亿元。唐人神、时代电气分别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品牌500强。

小微企业规模发展、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优质企业裂变发展、链主企业领航发展。梯度培育,更上层楼;你追我赶,共赴未来。

放大“厂所结合”优势

“厂所结合”,记者在株洲走访时,听到这个词组被反复提及。

作为国家“一五”“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株洲总结主导产业领域“制造厂+研究所”发展模式,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厂所结合”的优势在于,创新资源和生产资源围绕经营主体高效配置,在每一个新产品、新技术、新领域的突破上都紧密协作、携手向前。

中车株洲所以算法、器件、材料三大根技术为“圆心”,“依托轨道、走出轨道”,业务扩展到高分子新材料、新能源、电力电子器件等8个领域。以新能源业务为例,中车株洲所多次刷新全球最长陆上风电叶片纪录,跻身全球三大风电叶片供应商之一,储能装备出货量位居国内第一。

借鉴“厂所结合”这种“1+1>2”的优势,株洲组建天元智能科学研究院、湖南磁动力系统制造业创新中心、北斗时空信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打造项目共建、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融的创新生态。

2024年,株洲开展“创新成果转化年”活动,落地创新成果转化项目124个,新签约科技型企业投资项目80个,总额超23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9.8%。

株洲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占GDP比重达3.15%,连续9年稳居全省前二。国家级创新平台达66家。赛迪国内首个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株洲。

统计显示,株洲90%的研发投入、创新平台、技术人才、科技成果均来源于企业。国内首台新型智能重载电力机车获评“央企十大国之重器”,民用涡轴发动机AES100成功研发……

新平台、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涌现,制造名城积蓄澎湃发展动能。

建立崭新产业生态

1月20日,株洲产投集团牵头邀约29家金融机构、4家市属国企举行银企新春座谈会。

过去一年,株洲加强推动政银企对接,112个重点项目获银行授信327.81亿元。2024年9月成立的株洲科创基金港,吸引25家机构入驻,总基金规模达575亿元。

与融资一样,降低成本也是企业关注的焦点。

株洲研究出台现代物流业发展3年行动计划,推进株洲综合物流集散中心进港铁路连接线建设,实现铁路专用线进厂区、进港口、进园区,加快“公转铁”“公转水”,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2024年,株洲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14.2%降至13.9%,铁路、水路货运占比提升2.5个百分点,节约社会物流成本5.8亿元。

紧盯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株洲改革攻坚,相继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作风建设年活动、重大项目攻坚年活动、创新成果转化年活动,建立崭新的产业生态。

产业园区向“会算账、善经营、能赚钱”的泛投资机构转型,力推精兵简政、赋权强园、市场化经营。株洲园区亩均税收由两年前的16.7万元增至19.95万元。

“园网共建”落到实处,株洲园区企业用电成本降低1.34亿元。

为优化发展环境,株洲出台优化法治环境17条等措施,落实“不刁难企业负面清单”,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动审批服务“减时限、减材料、减环节”达15%以上。

新产业生态,既解当下之急,又谋长远之计,形成城市竞争新优势。2024年,株洲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00个,总投资627亿元,净增经营主体3.9万户。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永亮 易汝青 谢军

编辑:周怡琳

阅读下一篇

返回工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