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全省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汇聚一堂,复盘上半年成绩与不足,谋划下半年方向与路径。会场之内,没有虚言套话,只有扎实的数据、敏锐的发问和务实的对策。
省工信厅厅长王卫安一语道破现实:“在全国区域竞争格局中,湖南工业正面临‘标兵渐远、追兵逼近’的双重压力。”这句话,刻画出湖南工业的真实现状——前方,沿海省市加速领跑;身后,中西部省份奋起直追。
放眼全国,传统制造业领域已沦为竞争炽烈的“红海”,同质化加剧,需求增长乏力。然而在这场会议中,越来越多务实举措勾勒出新的发展图景:湖南不再执念于“红海”搏杀,而是主动出击,探寻那片属于自己的“蓝海”。
育新培强,特色发展构建差异优势
今年以来,湖南工业顶压前行,稳中提质。1—7月,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经济十强省第三位。其中,湘潭、永州、娄底、株洲、怀化、邵阳、益阳等市州增速均超9.0%。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各市州共同坚守的战略定力,不盲目求规模,而专注提质量,持续巩固优势领域、锻造新增长极。
在湖南五新隧道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制造车间内,工程师们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的非标定制需求,不再依赖传统的反复试错,而是通过三维仿真技术,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智能凿岩台车等设备的全流程模拟调试。据测算,该技术使产品开发周期缩短40%,研发成本大幅降低。
这是长沙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2023年,长沙启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聚焦工程机械、先进计算、生物医药、烟花鞭炮四大行业,构建从供需对接到样本推广的全流程转型机制。迄今,超500家中小企业踊跃参与。“企业普遍将数字化纳入战略规划,‘看样学样’氛围日益浓厚。”长沙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向南望去,“制造名城”株洲,优势产业正熠熠生辉。今年上半年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入选首批“中国有影响力的城市产业名片”,北斗核心产业产值增长34.4%,低空经济跻身全国50强。如今的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的金字招牌越发闪亮。
永州则提供了另一种发展范式。1—7月,永州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1.4%。永州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打造轻纺制鞋等特色轻工集群。今年上半年,永州通过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征集到77个产业转移项目,总投资581.2亿元,目前已签约落地64个项目。一批优质企业纷纷落户,资源禀赋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
精准发力,破解“双面夹击”局面
成绩固然可喜,但会议气氛冷静而清醒。当前湖南工业仍面临三大挑战: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综合成本加压、部分行业和区域承压明显。
“卷”不动了,就向“新”而行。需求不足的背后,是同质化、低端化供给过剩。湖南全力推动数字化转型,正是助企业跳出价格混战“红海”、跃入价值竞争“蓝海”的关键一跃。今年以来,全省新增5.8万家企业上云、6548家企业上平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成效显著。
“单打独斗”不行,就“抱团发展”。成本高压之下,产业链协同愈发重要。湖南持续强化产业集群培育,提升整体效能、降低系统性风险。省领导联系产业链机制高效运转,上半年“5+5”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产值9130亿元,同比增长8%。新能源汽车、自主安全计算、新型能源材料、输变电装备领域产值分别增长15.0%、14.5%、12.1%、8.4%。
“撒胡椒面”无效,就“精准滴灌”。针对区域发展不均衡,湖南实施差异化政策:鼓励长沙、株洲等优势地区突破“卡脖子”技术;支持永州等发展中地区强化基础设施与要素保障。同时,全省协同纾解企业困境,如推出“工信e贷”,上半年累计为259户中小企业提供788笔信用贷款,总规模达17.3亿元。
王卫安特别指出:“任何组织、技术或产业都遵循‘S型曲线’规律。必须在成熟期结束之前,前瞻布局新业务,跨越至‘第二曲线’,实现持续成长。”这一理念正推动湖南工业以系统性创新打破路径依赖,开辟全新赛道。
座谈会落幕,湖南工业破局“双面夹击”的战役,正迈向深水区。从各地清晰的思路与扎实的举措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片不惧风浪、沉着向前的底气。不“卷”规模、不“卷”价格,而要“卷”创新、“卷”质量、“卷”生态,寻找“蓝海”乘风远航。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谢卓芳
编辑:冯竞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