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年风雨兼程,春华秋实如歌。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沙牢记嘱托,踩准时代节拍,迈好关键步伐,一路风雨一路歌,经济社会各个层面经历沧桑巨变、破茧成蝶。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产业发展气势如虹、科技创新勇攀高峰、生态之城日臻秀美、文化事业生机蓬勃、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本报策划推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系列报道,全方位、多层次展示十年来长沙各领域、各区县(市)改革创新、奋力前行所取得的宝贵经验与辉煌成就,全面展现长沙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一河百里,一河千年,一河繁盛。
湘江,逶迤而来,在湘潭昭山转入长沙蜿蜒流转,静静流淌于长沙青山绿水、一城繁华、两岸安澜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赴湖南考察调研,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高度对湖南发展锚定新坐标、明确新定位、赋予新使命,为湖南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长沙十年发展明确了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这座山水洲城,见证着,汲取着,成长着。
岳麓山见证着长沙“高度”:先后实现经济总量过万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千亿、常住人口过千万的新跨越,跻身特大城市行列,内六区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区;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00万,达135万户。
湘江水见证着长沙“广度”:中欧班列(长沙)稳居全国第一方阵,长沙新港年吞吐量突破千万吨,国际全货机航线增加至14条,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年均分别增长27.1%、29%,外贸依存度从8.9%提升到20%;建成区面积新增200平方公里,增加到76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82.6%。
橘子洲见证着长沙“长度”:A股上市公司总数达78家,稳居中部首位;“国字号”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专项项目位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总产值连续11年稳居全国第一。
长沙城见证着城市“温度”:获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入选全国十大最受欢迎出游目的地城市,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连续14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十年砥砺前行,十年春华秋实。
一个个骄人数据、一项项成绩荣誉背后,是长沙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硕果,是长沙胸怀天下、心系百姓,生成的“大气象”“大气魄”,是长沙“勇向潮头立、敢为天下先”的城市精神,更是长沙以产业为支撑、智造为统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
十年工业为王
2012年长沙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300亿元,2021年GDP突破1.3万亿元,不到十年,长沙GDP翻了一番多。
十年内,长沙经济总量之所以能够跨越7个千亿台阶,归根结底,是长沙始终抓住工业不放松、把住重点不偏移、扭住效益不松懈,为长沙经济竞争力持续增长发挥支撑作用。
一棒接着一棒干。在长沙历届主政者看来,工业制造业一直是实体经济的核心主体,更是长沙的立市之本、富民之源。
2016年前后,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国内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发展信心受挫,投资信心也大幅减退,经济运行出现“脱实向虚”苗头。
2017年,面对危机,长沙牢记总书记嘱托,“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用30条具体措施剑指“脱虚向实”,振兴长沙工业实体经济。
尤其是近两年来,无论是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还是深入实施“强省会”战略,长沙都将制造业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频频出大招亮新招。
几年来,长沙着力打好振兴实体经济这场硬仗,统筹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经济社会发展保卫战,长沙工业发展步入快速增长的新阶段。
记者了解到,长沙规模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000多亿增长到2021年的3000多亿,增长1600余亿元,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21年,长沙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排名第二。
在这场捍卫实体经济地位的战役中,工业企业成为见证者、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
十年来,长沙通过出台“工业30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等综合性政策,以及集成电路、食品及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先进计算等一系列专项政策,有力促进了企业发展。
“长沙规模工业企业从2012年的2000余家增长到2021年的近3000家。”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特别是长沙的民营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已成为创新开放的生力军、保障就业的主渠道、增收富民的活源泉、经济增长的强支撑。
来自市工信局的数据显示,目前,长沙民营企业在全市市场主体总量中占比达97.98%。在保就业、稳发展方面贡献了全市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税收,提供了85%以上的人员就业岗位。
值得一提的是,三一集团、蓝思科技、圣湘生物、澳优乳业等民营企业已成为行业内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企业。
6月底,三一科技节上,三一重工董事长向文波介绍,在过去的一年,三一集团实现了历史最高的1720亿元全球营收,荣登福布斯全球500强,三一挖机全球销量登顶世界第一。
“三一将放手推进电动化,大胆推进数智化,全力推进国际化,成就三一更加美好的未来,为中国贡献一个世界级品牌。”谈及未来,向文波踌躇满志。
十年产业为脊
要说近两年长沙最为闪耀的产业集群是哪个?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集群当之无愧。它已经成为长沙打造“1+2+N”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的重要一极。
这十年,是长沙产业结构从“一业独大”向“多点支撑”转变的十年,也是长沙产业从发展规模向发展质量迅速蜕变的十年。
时间拨回到2012年,长沙仅拥有工程机械、食品、材料三大千亿产业,规模工业总产值为7000亿元,但工程机械作为传统优势产业,一业独大。
两年后,这一产业格局被打破。2014年底,长沙电子信息产业突破千亿元。2017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首破千亿元。至此,长沙已形成工程机械、食品烟草、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电子信息等5大千亿级产业,新的产业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过去十年,长沙一方面做优传统优势产业,另一方面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生物医疗、先进计算、新一代半导体、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在这块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十年前,长沙高新区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可谓一片荒漠,短短几年时间,得益于产业政策和企业服务的持续浇灌,数以万计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和人才在麓谷创业安家,幸福成长。
安克创新创始人阳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阳萌是地道的长沙伢子,2011年成立公司,2015年将公司搬到长沙。7年来,他不仅将小小的耳机、充电宝等智能硬件做成海外电商平台品牌NO.1,更创造了2021年营收过百亿元的创业奇迹。
这只是长沙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一个缩影。《2021年湖南省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长沙高新区作为长沙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集聚区,拥有移动互联网及软件产业相关企业超过1.37万家。
近五年,是长沙产业由链式向集群式发展的五年。
201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结合长沙实际,提出以22条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为抓手推动制造业发展,并在全国首创产业链“链长”制。
通过构建“四两”工作机制、“四长联动”机制、“五链融合”工作机制等系列工作机制,长沙始终保持着“平均每3天新签约1个投资额过亿元的产业链项目、每15天新引进1个三类500强产业项目、每30天新引进一个投资额过50亿元产业链项目”的高速度。
2021年,长沙出台《长沙市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打造工程机械、先进储能材料、安全可靠计算机及创新应用等“1+2+N”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壮大,产业链条向产业集群升级,助推长沙产业经济发展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撑起长沙经济发展的脊梁。近十年来,长沙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种类更加多样,全市已建立比较完备的工业生产体系。特别是“十三五”期间,长沙规工增加值年均增速达7.8%,其中2019年增速9.1%,排名全国省会城市第一。
如今,工程机械集群在工信部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中胜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获批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集齐4块国家级牌照。
十年来,长沙也顺利“签收”一张张城市名片:长沙被业内公认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智能制造之城”“移动互联网第五城”“中国芯片第四城”。
十年智造为翼
3月,世界经济论坛公布2022年度第一批13家“灯塔工厂”名单,博世汽车部件(长沙)有限公司入选,成为湖南本土第一家荣获“灯塔工厂”称号的智能制造工厂。
从全省首条工业4.0生产线到全省首家灯塔工厂,博世长沙蹚过的智能制造之路与长沙基本吻合:从最初的自动化、信息化,再到智能化、数字化。
而这一切始于2015年。当年3月,我国首次提出宏大计划,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2015年7月,长沙率先全国发布《长沙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动计划》,促进长沙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帮助传统企业拥抱智能制造时代,实现跨越腾飞。之后几年,长沙又陆续推出了多个关于推动智能制造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
探索,探索,再探索。
试点,扩面,再提质。
短短几年,长沙制造业已经形成共识:要打造长沙制造业的升级版,推动长沙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变,唯一的出路在转型,发展的方向是智能,根本的动力在创新。
与此同时,顶层设计“智造”之路,发布三年行动计划,成立智能制造研究总院为主的智能制造长沙模式内涵不断丰富。
也正是因为如此,长沙智能制造试点企业“扩面”取得了明显效果。2021年,6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量居全国第一;9个场景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数量居全国第三;三一集团18号厂房是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首个全数字化工厂、亚洲最大的智能化制造车间。
截至目前,长沙市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总数达1254家,其中27个企业(项目)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项目)数量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
而近几年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给予了长沙智能制造更多的想象空间。
从顶层设计层面,长沙出台了《长沙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三年(2020-2022年)行动计划》、构建“一园五区两山”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加速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
从工业企业层面,长沙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总结提升信息技术服务能力,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产业上下游,甚至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赋能,三一(三一根云)、中联(中科云谷)、蓝思、博世、长城金融、华自科技等一批制造企业纷纷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长沙拥有工业App数量突破2万个,工业互联网已覆盖我市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大力推进“软件业再出发”,积极推进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全市上云上平台企业累计超过10万户,47家企业入选“湖南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50强”。长沙实现全市城区、县城区和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伍玲
编辑:彭佩